新会葵艺
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我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故乡——新会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建制至今有18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葵乡”美誉。
新会葵艺历史久远,从东晋起,新会就已开始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葵艺产品的加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葵艺最兴盛时期,新会有300多家葵艺厂,5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同治末年由老画师陈晚创制的火画扇,于1952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还荣获中国轻工部首届“百花奖”等多个国家奖项。1988年,承传人廖惠林代表国家参加在法国举行的民间艺术博览会,进行现场火画扇制作表演,赢得广泛赞誉。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新会视察,专程到葵艺厂参观,对新会的葵工艺制品给予高度评价。“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这是郭沫若同志1959年到新会视察时,对葵扇工艺的高度评价。一批又一批的历史文化名人、政要人士、国际友人到新会并专程观摩葵艺品的加工流程。
岭南画派的一代宗师关山月曾前来观摩,并曾60余次尝试“烙火画”工艺,但由于无法把握烙铁的力度,每次都把扇面烧糊。最后,他只有掷“烙”长叹:真是一门绝技!
历史渊源
新会葵艺有着久远的历史,从东晋起,新会就已开始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蒲葵扇》载:“凡新会若男与女所以资生者,半出于蒲葵焉。”《明史》称:“广郡有所贡,不过葵扇、莞香、橙、荔之属”。由此可见,到了明代,新会葵扇工艺已非常精湛。葵艺最兴盛时期,新会有300多家葵艺厂,5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以火画扇、织扇最为著名,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
《晋书·谢安传》载,东晋大政治家谢安十分喜爱蒲葵扇,当年他手摇葵扇穿街过市,使“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新会蒲葵生产、葵扇的出品及销售,在明清之际进入黄金时代:“蒲葵诸诸货,北走豫章、吴浙、西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至红毛、日本、琉球、暹罗、角斗、吕宋,帆踔二洋,條忽数千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营利。”
当年,以新会商人为主形成的葵扇“出江帮”,在明代就在苏州、重庆、汉口、长沙等地建有“冈州会馆”,可见葵扇外销之兴旺。
火画扇是玻璃扇中的一种绘画技术要求较高的工艺产品。据说火画扇始创于清代同治末年。当时,诗书画风较盛,新会有位著名画师叫陈晚,他最初将诗画剪贴于玻璃扇上,但不牢固,一经受潮便会发胀、脱落,用墨汁或颜料直接把诗画画在扇上,但也容易褪色,后将画扇面上的诗画用香火烙焦,以显示出诗画来。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便开始使用铁笔在炉火里烧红,然后在扇面上烙诗画。到1914年前后,刘怡记扇寮加工火笔扇时,工艺又有所发展,方法是选用薄玻璃扇两柄,先将扇的脊骨和柄削去,然后合成一柄双面扇。这样,扇的两面均可用火笔作画。又把扇边用彩色丝绒缝制,逐步发展成为三脊和五脊火画扇,款色高雅,美观大方。扇柄也有多种多样的装饰,有用竹制的,中有棕竹、佛肚竹、斑竹、篱竹之分。也有用象牙或藤条缠柄的,并用胶片作夹,明角作钉。其中的象牙火画扇,装饰华丽、名贵,是欣赏收藏的扇中精品,富豪之家多用之为互相馈赠的礼物,产品扬名中外。
清末以后,和火画扇同享盛誉的是织扇。1911年,谭月三首创织扇。谭月三原是工人出身,曾在澳门经商,清末,在会城从事葵业经营。一次,他和他的家人无意中把玻璃葵撕成细片,织成形象满月的织扇,觉得别致。于是谭月三决定大量生产,果然销路不错。接着,李泰隆,义利、利和,昌言和胜玉,祥利等六家仿制,并由一片叶织成的粗扇改良为二片叶,三片叶,四片叶织成的幼扇,式样也逐渐由月园形改为杏仁形。胜玉店主林兆更别出心裁,用多片叶至十片叶织成幼扇。用十片叶织成的幼扇叫十枝织,工细又巧,只有胜玉独家制作;十枝织扇底面光滑白嫩,要经半月功夫才能织成一柄,用料既要讲究(葵叶要撕成比火柴枝还要小,工时又长)。织扇很快就行销大江南北,固然是由于它的质地坚实,式样新颖,但是,那和梁启超也有一定的关系。1913年,新会籍的国会议员谭瑞林等晋京,邑绅谭镳和梁启超是亲戚,托带十枝织扇数柄相赠。梁启超得扇,转送前清遗老某,大受赞扬,梁启超因特书“艺术专精”横额送胜玉主人林兆,织扇声誉由此鹊起。上海人辗转得见十枝织扇,也誉为精品。
此后,上海,重庆,汉口,天津等地纷相订购织扇,织扇年销售量增至六十万柄;到1926年,销量更进入最高额,达一百五十万柄。幼织扇的另一种形式叫“竹箨画扇”,它可算得是葵扇中的“贵族”了。林兆创制多枝幼织扇以后,在1913年又发明制作竹箨画扇。在会城,当时有刻章出身的锺瑞,精于刻刀工艺,应林兆邀约,把画好的字画贴竹箨上面,然后精工模刻,成竹箨画。林兆把竹箨画贴在幼织扇上面,便成竹箨画扇。这种竹箨画扇要经过织和划两个工序,全都是细致的活,光刻画就得几天。自然,这样的竹箨画扇不是大众商品,是过去达官贵人互相作为赠礼的一种玩品罢了(这种竹箨画扇曾于1915年参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得金奖)。
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葵艺产品的加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同治末年由老画师陈晚创制的火画葵扇,于1952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1979年获广东省二轻系统优质产品奖,1981年获中国轻工部首届“百花奖”,1983年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奖,1990年再获中国轻工部“百花奖”,1988年承传人廖惠林代表国家参加在法国举行的民间艺术博览会,进行现场火画扇制作表演,其作品于2001年荣获“广东省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最佳设计奖”, 2004年荣获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铜奖等多个奖项。一批又一批的历史文化名人、政要人士及国际友人曾到新会并专程观摩葵艺品的加工流程。“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这就是郭沫若同志1959年到新会视察时,对葵扇工艺的高度评价。葵工艺养活了新会数十代人,曾是新会重要的经济支柱,销售量每年达1.2亿柄。
新会葵艺海内外闻名,曾创出蒲葵种植面积最大、葵业加工能力最强、从业人员最多、葵类加工能力最齐全和发展历史最悠久等五个世界之最。
基本内容
新会葵艺产品分葵扇、葵工艺和实用品三类。葵扇分玻璃火画扇、竹箨葵扇、绣花织扇等上百个品种;葵工艺分花篮、通帽、藤席、坐垫、画帘等300种;实用品又分葵蓬、葵刷、葵扫、葵蓑衣等,其中以玻璃葵扇、烙画葵扇、双面绣花、织扇最为著名。
新会葵艺之所以历久不衰,扬名于世,久负盛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材质独特。新会生产的蒲葵,叶面滑而心蒂正,骨格细匀、质地柔韧,为其他产地的蒲葵所难及。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艺精巧。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新会葵艺的代表作火画扇。火画扇制作分为四个工序。
首先是葵树栽培。选择好种树,对于提高葵籽的出苗率,加速幼苗的生产,提高葵树的产量等具有积极的作用。采种一般在霜降或立冬采果,以果实饱满,大小均匀一致,呈墨绿色为准采摘,并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便于浇灌、病虫害少、阳光充足的半砂半泥土壤下种定植,定植三年后,茎干才开始形成,逐步露出地面。
其次是葵树的开刀割叶。在茎干形成以后,看轮生(指长出的葵叶象年轮状有层次)出的葵叶在3-4层之间有葵棕(棕色的一层保护膜)包裹着,用草绳把葵树正中的葵笔(刚长出未展开,没经过光合作用)扎好,待成熟后就可用锋利的刀在葵柄1-2寸处,刀口向下,一刀将葵柄割下。第一次割笔的时间一般在阳历四至五月,以后成熟一支割一支,及时割下成熟的葵笔,是获得制扇优质原料的先决条件。
刚割下的葵笔为生葵,先进行柔笔(用手把葵笔上的毛弄掉,使葵伸展时不易撕裂),然后要撑晒。将葵叶正面叶腮(叶子最边部分)两边的葵尾(葵叶最细小的地方)缠绕在有弹性的细小竹棍或小黄竹、慈竹方块条或小树枝条的两端,使整个叶面平展,置于太阳光下或烘房,使葵叶的水分大量散失,终止葵叶的一切生理活动,葵制品原料形成。
再次是葵扇加工。
1、剪雏形(初型)现在是用模具把扇的初型冲剪出来。以前用葵叶剪刀, 手持符合质量标准的干葵叶,正视叶面中心,按叶的大、中、小索取规格,由下而上剪至中心顶上方后,再翻过来由下而上剪叶背,剪完后成半截蛋壳形状。
2、切耳 将多余的扇腮撕掉剪除后,用切耳刀把残存着在扇蒂两边的余耳切除。刀与柄约成30度角,向着蒂的方向,下刀的深度约为1-1.5厘米左右(视其叶的大小、体分、形状而定)。
烘柄 在葵叶撑晒中,不可能将葵柄晒干,需要在加工中利用焙扇的余火,或用微火将葵柄烘干,颜色由浅褐色(或浅灰色)逐步转为灰白色或白色。
3、洗刷扇叶 用干刷能去掉扇叶两面污物就不采用水刷。需要用水浸泡后才能洗掉的,才用水刷。扇叶在水中的浸泡时间不宜太长,以能洗掉污物为准。浸泡时间过长,易在扇面出现水渍,降低扇子的品质。
4、硫磺烟熏 将洗好的扇叶,把水滴干,放进熏房的扇架上,葵柄朝下,排列紧密,放完扇叶后即关好熏房门。然后将盛有硫磺的容器,放入熏房下面的小孔,点燃硫磺后,立即密闭小孔。一般需经过12小时左右的硫磺烟熏。硫磺用量的多少,以熏房的大小、扇叶的多少而定。一般1000把扇叶,约需硫磺0.5斤。硫磺燃烧后,与扇叶中的水分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强烈还原作用的亚硫酸(具有漂白杀菌作用),而亚硫酸中的氧极不稳定,易与空气中游离态的氧结合,形成稀硫酸。这就是硫磺具有漂白作用的全部反应过程。为了保障工艺人员的身体健康,在硫磺烟熏过程中,操作人员用湿毛巾敷着口鼻,防止有害气味被吸入体内。
5、焙扇 将硫磺烟熏过的扇叶,用水润湿后,将扇叶置于焙扇炉旺火中,分下列五个工序来完成焙扇:
①校柄:手持葵叶,将柄、蒂在旺火中烤软,用两手把柄校正,使柄与蒂和扇叶中心均在一条线上。
②软化:手持扇柄,将扇叶置于旺火中,先叶背后叶面,左右来回往返,使蒂中心、叶变软,以便在焙扇时易于拉伸扇叶。
③焙扇:一手握扇柄,一手拉扇腮,左右交替,来回拉伸扇面,使扇面平展光亮。
④折拣:焙扇后,趁扇处于软化中,即在席子上(或扇叶堆上)折拣。两眼正视叶背中心,将圆形压扇板置于扇蒂的背面,然后用脚踏紧。把身体弯下去,左右两手折拣的沟数一致和对称,使扇叶面平展。
⑤压扇:在折拣的同时,先将圆形压扇板压在扇蒂的背面,用脚踏紧,然后用矩形压扇板把折好的拣,从拣的顶端压紧向下滑至2-3寸为止。
通过以上五个工序,才完成了一片扇叶的焙扇工作。然后再取第二片扇叶如法炮制。
焙扇完毕后,用扎扇板压紧,要求不松散。待所折之拣定型后(大约4-8小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序。
6、划扇 将扇叶置于划扇台上,两眼正视叶面,一手握住扇柄,一手持扇样板,以样板之中心线对准扇叶的中心后,样板由蒂向叶顶端滑去,待样板与叶的扇耳重合时止,取笔蘸墨,由一端扇耳迅速向另一端扇耳划去(划慢了易变样),取出样板,即在扇叶面上呈现一圈墨迹,这就是扇样。
7、削骨 用削骨刀沿着扇叶上墨迹外沿,削去扇样以外的面筋(里筋)和背筋。下刀先钝后斜,要求削去葵骨又不削穿葵叶为宜。先削面筋,后削背筋。背筋削骨的位置参照左右的面筋,向内进2-3毫米为宜。削骨时,一只手持刀在上削骨,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在下顶住同一葵骨,协助削骨,刀口沿墨线外削去。
8、开合 将篾破开。
9、穿耳 将扇平放,用穿耳针(刀)在隔柄2-2.5厘米处成30度角向蒂方向刺入3-4厘米,将两端扇边篾条穿入孔内。要求扇叶不破,两面看不见插入的扇边。
10、合扇(导扇)用三匹篾条(一青二黄)重合在一起,用墨线外的葵叶把中间匹篾条裹紧,外用青篾、内用黄篾夹紧,沿着墨线,相隔一定距离用针线暂时固定个位置,其作用是保持准确的扇样。篾条(竹片)厚1毫米,宽2-3毫米。将竹片立起。
11、缝扇 一手捏紧扇边,一手持缝扇针线沿着墨迹相隔5-6毫米一针压紧缝合。针距要一致,针线偏斜的角度要一致,由扇腮的一端缝向扇腮的另一端。
12、修整 用小剪刀或小刀除去掉在扇边外的叶片或其它物质,保持扇边的整洁。抽去叶背的补扇针。
13、熏扇 在加工制扇中,由于各种原因,扇叶附着了一定水分和污物,通过干刷后,再次进入熏房,进行硫磺烟熏,减少水分,清洁扇面。经过硫磺烟熏的葵扇,扇面平展而有光泽。
14、剪柄 根据各种不同规格葵扇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长度,用剪柄刀剪去多余的葵柄。
15、装柄 用塑料夹把葵柄夹住,然后钉上铜钉,系上龙须。
最后是在葵扇上烙画。烙画师傅用炭炉烧红铁笔,配备湿毛巾(用于调试铁笔的温度),先用火笔夹夹住较细的烙铁在扇面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如果温度过高,就在湿毛巾上点一下把温度降低,再用粗烙铁描出阴影,笨重的烙铁在烙画师傅手中娴熟自如,一幅图案欲脱扇而出,令人为之赞叹。
该种火笔画扇的绝技是在同治末年,由老画师陈晚创制的。烙画师傅必须有美术功底,烙画前还要注意下手的分寸,烙得过重,就会烧穿材料,过轻,则达不到需要的艺术效果。
据传,岭南画派的一代宗师关山月曾前来观摩,并曾60余次尝试“烙火画”工艺,但由于无法把握烙铁的力度,每次都把扇面烧糊。最后,他只有掷“烙”长叹:真是一门绝技!
主要特征
新会葵艺历久不衰,扬名于世,久负盛名,究其原因,主要是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历史悠久。新会葵艺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二)材质独特。新会生成的蒲葵,叶面滑而心蒂正,骨格细匀,韧性大,为其他产地的蒲葵所难及。
(三)工艺精巧。新会葵艺有高超的造型艺术和精湛的编织技巧,并融汇了编织、绣花、绘画、印花等工艺于一炉。火画葵扇更是南粤一绝。
(四)类别繁多,品种齐全。新会葵艺有500多个花式品种。
是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资源。葵林被喻为新会“城市绿肺”,为新会人和当地环境的和谐发展创造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重要价值
民间手工技艺中实属少见,发掘、抢救和保护新会葵艺,对于丰富中国乃至世界的民族民间文化史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上述特征的新会葵艺,在民间手工技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会的火画扇堪称南粤一绝,它是广东乃至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发掘、抢救、保护新会葵艺,其价值主要有三点:
1、历史价值:新会葵艺源远流长,从东晋起,新会就已开始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这在目前尚存的
2、文化价值:新会蒲葵种植与葵扇制作,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农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新会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宜于优质蒲葵生产,并大面积种植,成为我国农业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种植业,它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业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3、艺术价值: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葵艺产品的加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火画扇更是得到文化名人、政要人士的高度赞赏,荣获多个国际、国家奖项,堪称南粤一绝。因此,发掘、抢救和保护新会葵艺,对于探索、研究、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实用价值及国际影响:新会蒲葵和葵艺凝聚着新会几代人的感情。新会人,无论是住在城镇里还是在乡村里,都要在街道两旁、村道两旁或庭院里,种上一行行或几棵蒲葵,点缀一下风景,美化生活环境,如今,蒲葵依然成为城镇如江门市、会城镇等街道绿化的“宠物”,为美化城镇做出了贡献。新会人无论旅居海外多远多久,回来观光、旅游、投资,总忘不了带把故乡的葵扇回去,新会葵扇成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固此,亟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