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醴陵文化渊源久远,底蕴深厚,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值得提起并传之于后和张扬于外呢?我从醴陵的文化资源里抽出10张名片推荐给你,不知道你认不认同?
渌江书院—传承宋明理学的文化摇篮
醴陵之有书院始于宋淳熙二年(1175),宋大理学家朱熹、哲学家吕祖谦、明著名教育家王明仁曾寓醴讲学。坐落在醴陵西山的渌江书院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传承宋明理学经世致用之学脉,与长沙岳麓书院有渊源关系,书院门联“恩承北阙,道接东莱”,即指此意。道光十七年(1837)左宗棠执掌渌江书院三年。名流掌教,英才辈出。民主革命先驱宁调元、著名学者傅雄湘、工人运动领袖李立三、杰出军事家左权和蔡升熙等,皆就读于渌江书院及其演变的渌江中学堂。
状元洲—承载醴陵人状元情结的绿洲
渌江流经醴陵城区地段的一方小洲。明《一统志》载古谶云:“洲过县门前,醴陵出状元。”状元洲因此谶而得名。渌江桥有引桥与洲连接,后人在洲上建状元阁。明代醴陵诗人唐寅有诗曰:“古谶久虚终必应,迅雷何日起鱼龙?”但科举期间醴陵没有出过一名状元,倒是晚清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上,醴陵在军事、科技、教育事业方面出过各行“状元”。状元洲承载了醴陵人绵绵不绝的状元情结。
文笔峰—生发文明遐想的天然物象
渌江流经醴陵城区姜湾的崖畔上有一石矗立如笔,相传舜帝携娥皇、女英过醴陵时作诗后掷笔于此,笔遂变化为石。后人在文笔峰旁建“笔圣寺”。明代醴籍诗人唐寅作诗云:“笔锋斜峙渌江中,两道文光湛碧空。”民间流传诗句:“渌江绿水绿悠悠,一支文笔点春秋。”此一天然物象使人生发诸多遐想,相传醴陵文学、美术和书法艺术之盛端出于此。
红拂墓—至爱真情的美丽传说
醴陵西山之腰有红拂墓。红拂为隋相杨素之侍姬,姓张名出尘,因手执红色拂帚而称红拂。相传唐李靖将军拜谒杨素时,红拂女扮男装逃出相府追随李靖,结为伉俪。一次李靖率军远征进驻醴陵,红拂随行不幸染病,留寓醴陵疗治,可当李靖远征得胜回师时,红拂已经病故,葬于醴陵西山。李靖不胜悲痛,在西山筑惜红亭以怀红拂,后改为靖兴寺。民国时期有县官在墓顶立白玉石碑,左右面刻对联云:“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何幸此埋香”。
云岩寺—佛教禅宗曹洞宗祖庭
唐宝历年间(825-827),佛教禅宗曹洞宗祖师昙晟自江西百丈山云游至醴陵九峰山,见山崖陡峭云气环绕,遂选一悬崖面壁参禅。唐大和年间(828-835)昙晟再来醴时,在原坐禅崖前建云岩寺。昙晟与沩山灵佑曾共侍百丈慧海禅师,灵佑指示门下弟子良价转参昙晟为师,后洞山良价传法曹山本寂,形成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后人重建云岩寺,并筑昙晟墓。
象尊—见证悠久历史的文物瑰宝
20世纪70年代在醴陵仙霞出土商代王室酒具青铜象尊,高22.8厘米,宽14.4厘米,长26.5厘米,重2775克,象形,腹空,通体呈碧绿色,前额扁平,眼眉突起,耳朵粗大,突露门牙,鼻向前伸,躯体肥大,四肢粗壮,形态生动,花纹精致,以云雷纹饰地,表饰饕餮、蟠虺、兜龙纹。象尊为国家珍贵文物,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展出。醴陵古称“渌国”,东汉始置县,历来为封公侯之地,汉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最有名的为南朝梁江淹封为醴陵侯,南北朝淳于量封为醴陵公。王室象尊见证醴陵悠久历史。
扁豆双禽瓷瓶—陶瓷艺术的登峰之作
醴陵生产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器花瓶,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型如凤尾典雅优美,瓶体洁白如玉,釉面晶莹润泽,花面清新雅丽,彩饰扁豆寓意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双禽寓意互敬互爱和谐美满。1915年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与茅台酒同获一等金牌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颠峰”。2004年又以“世界和瓶”之名惊现于雅典奥运会,由中国奥委会送国际奥委会永久收藏,并被创意中国联盟作为典藏中国之象征物。
红色官窑—国瓷生产基地美誉
醴陵是中外闻名的“瓷城”,东汉始产陶器,清始产瓷器。醴瓷独有的釉下五彩工艺,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特色。日用瓷器出口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因其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生产生活用瓷,为邓小平、江泽民生产赠送外国元首礼品瓷,为联合国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生产陈设和宴会宾馆瓷,而享有“国瓷”的美誉,醴陵窑被誉为“红色官窑”。为毛泽东特制的“红月季碗”和“梅花胜利杯”,被尊称为“毛瓷”,2001年复制精品毛瓷2001套,为收藏家新宠。
李畋故里—中国烟花鞭爆之乡
相传唐朝初年吴楚间瘟疫流行,醴陵麻石人李畋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利用火药爆炸产生的硝烟和气浪驱散瘴气,控制疾病传播。这就是最早的“爆竹”。李畋曾用爆竹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祛邪”。李畋被花炮业尊为祖师爷,称为李畋先师。后人在醴陵西山建李畋殿。醴陵烟花鞭爆业始于唐,盛于宋明清,发达于现代,畅销国内外,成为烟花鞭爆之乡。20世纪末,醴陵烟花参加香港回归庆典、昆明世博会、首都国庆五十年庆典焰火燃放,大放异彩。
思情鬼歌—民间爱情的率直表白
清末民初流传醴陵民间的男女对唱地方小调《思情鬼歌》,曲调欢快活泼而又诙谐,歌词是直白风趣的醴陵方言,其中“我哩满哥哥鬼”、“我哩妹妹鬼”的逗乐生动有趣,“鬼歌”之名即出于此。整首小调充满青春气息、爱恋情调和民间乐趣。1957年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民间歌舞调演获嘉奖,1990年选入中央电视台《百城风情》展播。一曲“满哥哥鬼”,引发在他乡异地的醴陵人几多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