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阳,古称宛丘、陈州,是远古时期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是中华姓氏文化、中华民族“龙”和“龙文化”的发源地。从古到今,太昊伏羲陵前香火不断,历代皇室望族、文人墨客均来淮阳朝宗谒祖,尤其是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这里都举行规模盛大的朝祖庙会,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参茂太昊陵后,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四个大字。
该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
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
过了午朝门,只见中轴线上主甬道青石铺墁,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距午朝门约30米,有一条小河,叫玉带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对应。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陵墙,通往蔡河,在陵墙外侧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带扣”。过玉带桥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群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穿过道仪门约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此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
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36.2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殿内供奉有女娲像。
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
寝殿后面是“先天八卦坛”。该坛与寝殿相距5.22米,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等边八角形,径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压条。坛面以青砖砌先天八卦图,卦序为()、兑 ()、离()、震()、巽()、坎()、艮()、坤()。中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龙马负图”,俗称“四不象”。据传,这四不象为古代一个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对先天八卦各执一词,争讼不已,没有一个能说到底蕴之处,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资铸造了一只四不象立于此坛中,用以警示后来人。
先天八卦坛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内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方座边长182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高3.46米,宽80厘米,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
据了解,淮阳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建都和长眠之地,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崇敬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有民众从四面八方前来祭祖祈福。太昊陵庙会始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俗称“二月会”,因其会期长、范围广、人数多,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太昊陵庙会曾经因单日流量达到825601人次创下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
二月会的由来
太昊伏羲是我国远古传说中的一个圣明帝王,他“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伏羲氏出生在渭水流域的成纪(今天水秦安县)。伏羲是中华民族心智的先启者,是人类从原始状态步入文明时代的探路人。以伏羲为代表的集团部落,有着自渭水流域(黄河上游支流)向黄河中游迁徙的艰辛过程。传说他后来称王,都城于陈(今河南淮阳),卒于陈(今淮阳县城北1.5公里的蔡河之滨,自古建有太昊伏羲氏之陵),在位长达160年之久。他在人类社会从母系向父系,由野蛮向文明进化时期,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立下了齐天功绩。后人因此称他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们对伏羲的赞词,意为伏羲功德无量,向日月那样光明。为纪念祖先功德,春秋时这里已建伏羲陵墓。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来陈国,陈灵公曾陪同孔子观瞻陵墓;三国魏曹植曾封思王于陈,拜谒伏羲祠后作《伏羲赞》。唐宋以来,太昊伏羲的陵墓不断扩建,包括陵地和祭祀的庙宇,占地广875亩。 今存陵园内建筑为明代建筑,结构与明代皇宫相仿。现存太昊伏羲陵为明正统十三年所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增建修葺。
淮阳太昊陵庙会,又叫“二月会”,始于遥远的古代。《礼礼·月令篇》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古代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称之“太牢”,诸侯祭祀称“少牢”。这里的“高媒”指伏羲和女娲。神话传说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滚磨成婚,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后伏羲以“二月会”的形式组织部落男女相会成媒为婚,相会地点即今日的太昊陵。伏羲在此基础上“制嫁娶”,从此结束了人类群婚的愚昧状态,因此,伏羲、女娲被后人称为“高媒”。伏羲死后,人们就把他葬于淮阳“二月会”男女相会之地,起高陵纪之,从此年年祭祀,香火鼎盛。
如今的太昊陵农历二月庙会,已有过去一度烧香敬神而变成为天下羲皇子孙朝祖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是目前我国会期最长,人聚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庙会,2004年被文化部推举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遗产组织单位”。
二月会的主要内容
太昊陵庙会的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会期间,河南、河北、安徽、山东、湖北等数省的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进太昊陵朝祖进香,高峰时,每天可达数十万人。
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人祖伏羲的生日。伏羲与女娲一起,土造人创立八卦,制定嫁娶,奠定了中国早期文明。由善男信女组成的朝祖进香会,高举黄绫青龙旗,手捧香楼,肩挑花篮,在器乐声中,十分庄重地向人祖焚香跪拜,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大凡祭祖朝香者,都要从家乡带来一把泥土,进香之后,添洒在伏羲陵墓上,寓意子孙繁荣昌盛。
伏羲既为人祖,当然管着人种繁衍的大事,所以来太昊陵求子的人就特别多。显仁殿的墙壁上有一个子孙窑,据说摸一摸就可以子孙兴旺,甚至连那些未出嫁的姑娘们也成群结队,羞羞答答去摸一摸,为的是图个吉利。婚后未孕的妇女们,则专为求子而来。她们往往要在庙会上买一个泥娃娃,用红线拴好,再到子孙窑里摸一摸,然后将泥娃娃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下面,带回家去。如果碰巧怀孕得子,则对人祖爷感恩不尽,下次庙会一定要去还愿。
庙会期间各种各样的民间娱乐活动更是引人入胜,与其它庙会相比,太昊陵庙会习俗中有两点十分独特的地方:
一是“担经挑”,也称“担花篮”。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祭祖娱神的舞蹈形式。庙会期间,这些“经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载歌载舞,往往吸引许多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们驻足观看,舞到高潮处,舞者走到中间背靠背而过,两尾相碰,象征伏羲、女娲相交之状。其唱词也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这个舞蹈的一些动作,与汉代画像石中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下部交尾的图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机能崇拜的一种习俗。
第二个独特的习俗是庙会上随处可见的“泥泥狗”和布老虎。泥泥狗,是庙会上出售的一种泥玩具,吹之有声。当地人解释它是守陵的神狗,是祭祀人祖的圣物,若把泥泥狗送给儿童或亲友,可以消除祛病,吉祥平安,人们纷纷购买带回家乡。每年的太昊陵庙会上,都挤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摊点。这些泥捏的玩具造型多样,形象夸张,神态各异,于古拙中见寓意。据考,这些泥玩具是流传至今的原始社会后期的活文物。有的泥泥狗的造型反映了伏羲时代的生殖崇拜。
太昊陵岳飞观里有几个跪着的铁人,他们是历史上谋害民族英雄岳飞的凶手秦桧、王氏、王俊、万俟卨、张俊等5人铁铸塑像,千百年来,每到逢年过节大量民众都会前来拜谒岳飞,香客烧过香后排长队打“秦桧”,将仇恨发泄到“秦桧”等人身上。
当地流传一种说法,打秦桧者摸一摸自己身上某个部位,再摸一摸秦桧身上同样的部位,可以将身上的病痛转移到秦桧等人身上,祈保健康,久而久之铸铁的铁人也被摸的油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