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庙会在青岛由来已久,是青岛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千百年来,人们在每年的阴历正月聚集在供奉神仙的庙宇举办各种祭祀活动来为新的一年祈福纳祥,让神仙保佑平安和有个好收成,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庙会。
青岛的庙会和当地的道教活动有很大的渊源。青岛市著名的景点太清宫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供奉三清、三官、三皇神像。道教在青岛的传播在民间较为广泛,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形成了民间而非官方的宗教信仰。较为典型的是青岛崂山当地群众对“胡仙大师”(狐仙)的尊崇。每逢正月初八在华严寺风景区,每逢正月二十一在崂山王哥庄,当地群众和部分青岛市区的市民都赶到这里祭拜有求必应的“胡仙大师”,来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如意。祭拜的方式一般为供酒、上香、发纸(烧纸)、磕头、燃放鞭炮等程序。
历史上,青岛人过年风俗是“忙腊月、耍正月”,所以,老青岛人多数行业过年时候要休息十多天,与此相应的是青岛春节正月里有一系列庙会,如正月初一开始的天后宫庙会,正月初九开始的清溪庵萝卜会,正月十一开始的于姑庵庙会,正月十六开始的海云庵庙会等等。老青岛有关过年逛庙会的记忆文字有许多见诸于报端、书籍,而笔者收藏的20世纪30年代《青岛民报》、《青岛晨报》有关青岛市民过年逛庙会的新闻报道,从另一视角,原汁原味的为我们描绘了老青岛人过年正月里的市井图画。
市南区天后宫新正庙会
位于太平路上的天后宫建于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明崇祯末年、清雍正年间、清同治四年(1865年)多次重修,并扩建大殿和戏楼。1936年重建大戏楼。正月初一开始的天后宫庙会由来已久,天后宫庙会又称“新正庙会”(新春正月的意思),距今己有500多年的历史。曾任青岛中华商公局董事的胡存约在其专著《海云堂随记》中记载:“丁酉(1897年),每届新正,口上(指‘青岛口’,今青岛前海一带)商民人等群集天后庙,焚香祝祷,年复一年,代代如此,已成积俗。自元旦至元宵,日日人群络绎,杂耍、小场、大书、兆姑(茂腔)、梆柳(柳腔)、秧歌(胶州大秧歌),江湖把式无所不有……”
1933年2月10日出版的《青岛民报》以“废历元宵,本市天后宫之一瞥”为题,浓墨重彩的记述了是年天后宫春节庙会的热闹场面。当时在正月里赶天后宫庙会是许多青岛市民重要的节日活动,由于赶庙会的人纷至沓来,天后宫内外,“热闹异常,拥挤不堪,各式车辆,满停宫前,使凋残之树枝,亦含笑颤动而迎香客……”;“天后宫之男女老少,手执香把,叩头跪拜,致满庙之香气,迷漫冲天”。天后宫外,民间艺人“手执锣鼓小钗,载歌载做,状如小丑,其神态,宜使令人醉倒,口中念念有此,据熟习音调之人,谓其系中州古音云”。
今天,青岛天后宫已是一处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著名人文景观,为国家旅游局AA级旅游景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发扬光大青岛民俗历史传统文化,每年春节,青岛市有关部门都在天后宫举办农历除夕夜“吉祥钟声迎新年”撞钟活动和正月“新正民俗文化庙会”,让青岛市民和中外游客在新春欢乐中感受青岛民俗文化的历史魅力。
于姑庵庙会锣鼓喧天
于姑庵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错埠岭村东南的半山坡上,现福州路西、辽阳路南交口处,原名“黄德庵”,又称“姑姑子庵”。相传为唐代道士袁天罡与同母异父兄弟李淳风所建,后衰落。明初,于姓人氏在此安身立户,渐成村落,名“错埠岭”,是先有庵后有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一于姓道姑出资在原黄德庵旧址兴建道庵一座,得名于姑庵,无宗无派,至今已过500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和1943年,曾两度重修扩建,共有殿宇房舍25间,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后僧道交替,最终改为佛教尼姑庵,属临济派。内建四大天王殿、三圣殿、观音菩萨殿、地藏菩萨等殿宇,供奉四大天王、观音菩萨、地王菩萨等。1923年增建钟鼓楼。每年正月十一举行庙会,香火甚盛,俗名庄稼老会,既纪念中国古代传说的教民稼樯的“后裔”,神位在西厢房。20世纪30年代,许多摊贩正月初九赶完位于今市北区东镇道口路清溪庵的萝卜会,正月十一转移来赶于姑庵庙会,小戏班等艺人也来赶台。
1935年2月15日出版的《青岛晨报》刊发了该报记者采写的题为“于姑庵赶庙记”的新闻报道。当时于家庵庙会的规模,从记者笔触中可略见一斑:“从市内到东吴家村通于姑庵的路上,赶会的人们,列着队,不断的向前走着,三个一簇,五个一堆的,说着,笑着,慢慢的向会上出发,你看吧,长袍的男子,西装的男子,短服的男子,漂亮的男子,龙钟老态的老翁,和那些旗袍剪发的时髦女子,短装留髻的乡下姑娘,涂脂扑粉的少妇,白发驼背的老婆,形形色色的,满眼里尽是人。”
庙会上,拉洋片的、卖小吃的摊子面前,游人看的目不转睛,吃的津津有味;“什么香纸一毛钱、月份牌五个子”等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鞭炮声、笑语声、人语声,喧嚣热闹。岛城许多娱乐团体使出浑身解数表演各种节目助兴,其中“有西吴家村的圣诞雅乐团,有仲家洼的同乐会,有小村落的俱乐部,有的是旱船,有的是龙灯,他们都在锣鼓喧天,乐声幽扬中,做著不同的表演。”吸引着游人们里三层、外三层的观看,乐不可支。
四方海云庵庙会热闹胜似上海南京路
作为岛城市民春节娱乐生活的重头戏,正月十六至十八的四方海云庵庙会,自然成为当时报纸新闻媒体报道关注的重点。当时报纸形容海云庵庙会“游人如鲫,小贩利市三倍,乡下人争看摩登小姐。”
我们从1935年2月20日(正月十七)出版的《青岛民报》题为“废历正月十六日(2月19日)四方海云庵的盛会”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中,颇能感受当年四方海云庵糖球会的盛况规模:“……因为四方是一个工业区域,具有着大纱厂三四家,和其他各种工厂多家,虽然工厂的并不休假,但是工人们却是因为这会期,一个年度,仅有一次,宁肯把工薪牺牲上一天,也乐的去逛逛庙会,在这种情形之下,这偏僻的四方,竟成了一个重镇似的,万人空巷了,整个四方村中的各个小胡同里,小巷子里,都是充满着游人,就是从辽宁路,经过了华阳路,再到蒙古路,而到了武林路和奉化路,以及由东镇沈阳路前来的,和那些由沧口大马路上,赶来游会的,没有一条马路上,不是并肩累脊的,照那种情势看来,恐怕连上海极热闹的南京路,也没有那种盛况。”海云庵庙会上,“那些卖玩具的,卖糖球的,卖鞭炮的,卖香纸的,嘴里总是不住的喊着:‘买点吧!买点吧!’和什么‘咱的货便宜,咱的货便宜’,同时那手也在动摇着,指划着”。
正月初八:崂山华严寺庙会
每年的正月初八是华严寺庙会,堪称崂山庙会之最。随着近几年佛事活动的深入开展,华严寺庙会的社会知誉度不断提升,已成为海内外游客人人共仰的佛教圣地。华严寺坐落于崂山风景区,原名“华严庵”,建于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是崂山规模最大的佛教庙宇,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正月初九:市北萝卜·元宵·糖球会
青岛萝卜会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活动,也叫清溪庵庙会。这里出产的萝卜又脆又大,又有旧俗立春吃萝卜,称咬春,因而萝卜就成了庙会上的主要商品。逢庙会日,人们来这里卖萝卜、买萝卜、吃萝卜,久而久之,清溪庵庙会就被人们称为“萝卜会”。
海云庵在青岛市北区,又称“大士庵”,始建于明朝末年,旧时香火旺盛,往拜者多为渔民,因此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个大潮日为庙会正日。每逢庙会,香火更盛,同时庙前庙后多有唱戏、跑驴、踩高跷、跑旱船等娱乐活动,饮食、玩具摊贩也纷纷聚来,其中卖糖球的特别多,用山楂、软枣、山药、桔宁等制成的糖球,纷纷上市,叫卖竞争,各呈特色。年久之后,群众便称海云庵庙会为糖球会。
从2013年开始,青岛两大民俗节庆品牌“萝卜会·元宵山会”、“海云庵糖球会”合二为一,形成了集萝卜、元宵、糖球元素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2016年,为避免重复,萝卜·元宵·糖球会首次将原有的2个主会场予以合并,取消文化街会场。
正月初十:崂山沙子口街道附近的天后宫庙会
崂山的天后宫位于崂山沙子口村东,俗称天妃宫,海神娘娘庙,闽南和台湾地区称妈祖庙,建于光绪年间,正殿供天后娘娘,西殿供财神,东殿供龙王。天后宫门槛有石鼓一对,大门外东西各有一支旗杆,旗杆高约30米,门前有甬道,道边栽侧柏。庙内后院有两厢,甬道相通,东厢会客,西厢住和尚一人,法号慈王。大庙外西侧建一戏台。大庙落成时在戏台唱戏三天,每年正月初十庙会。
正月十三:市南浮山所山会
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日,都在浮山所举行隆重仪式和庆贺活动,并举行大量的民俗活动。主要内容为民间祈福活动、民俗表演、民间传统游戏、传统商品商贸活动等。因其以“油条”(当时称香油果子)和“油炸面鱼”为主要特色,所以也将正月十三日的山会称之为“香油果子会”。
正月十三:崂山沙子口龙王庙会
沧海观庙会,现成了沙子口龙王庙会,最隆重的是祭海仪式,香火鼎盛时,即墨及沿海各渔村纷纷赶沙子口龙王庙会。装扮一新的渔船停泊在海湾,庙会结束后,就等出海了。
正月十四:崂山石湾大士寺庙会
当天寺门大开,四乡八疃的男男女女都穿戴一新来赶庙会,祈求新一年的幸福安康、太平。宴请宾客是庙会的另一组成部分。石湾家家亲朋满座,户户酒菜飘香,祥和气氛浓郁。
正月十五:崂山午山庙会
午山庙会起源于民间,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庙会上,有许愿的,有占卦求子的,有唱戏的,有打把式卖艺的,有卖杂货小吃的。
正月二十一:崂山张家河狐仙庙会
正月二十一是庄稼生日,农民对这个节日很重视,这一天也是张家河庙会的日子。文革期间,张家河狐狸洞被毁,现在的南宫庙是近几年村民集资建的。据说这里的“签” 非常灵验,故来这里抽签、进香拜佛、许愿还愿者众。
进入二十一世纪今天的四方海云庵糖球会,继承、发扬历史传统民俗文化,糖球会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激活了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崇尚,不仅是各种民间文艺形式争芳斗妍、交相辉映的大舞台,而且已成为拉动青岛地方经济的“民俗之帆”。
回眸老青岛人春节正月里逛庙会的历史片断,我们可以感受到流金岁月中青岛市民“耍正月”的热闹和民间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在点滴文字记载中寻觅青岛城市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