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源农历七月十五风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涞源一年四季,岁时节日,都有活动,俗称过节。除正月初一过大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外最为隆重外,第三个大节便是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称为“鬼节”,现在也有称之为中国的“母亲节”,“儆孝节”等。在民间则把七月十五称为“鬼节”,与清明节、十月一日合称“三鬼节”,七月十五为最大的鬼节。

相传这一天,地府全部的鬼魂四处乱窜,民间则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使那些作恶多端、缠绵在地狱的不得托生的冤魂怨鬼们获得超生。所以这一天人们都要检讨自己,孝敬老人,祭祀祖先,防止恶鬼缠身。

民间节俗为举行祭祖、赈孤等。相传唐太宗梦游地府,见幽灵饿鬼苦难无边,甚为同情,乃指定七月十五日让他们与阳间亲人团聚同乐,要焚化纸钱,赈饿鬼。人们多于该日祭祀祖先,晚上,为迎送已亡故人。

与河北大多数地区不同的是,在涞源民间,七月十五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七月十五捏面人。

捏面人亦称捏花馍馍,即用发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态的动物、植物及人物形象。节前十几日,家家户户磨新麦白面,取头箩面捏面人。左邻右舍的妇女早就约好,排出日程,互相帮助来捏面人。这时,会捏面人的巧手媳妇很是风光,神采飞扬,虽然累得腰酸手困,却引以为荣。先将白面发好,用剪子、木梳、锥子等工具捏成各种形象,动物有猪、羊、兔、蛤蟆、鱼、鸡、鸟等;瓜果有桃、果、梨、西瓜、葡萄、柿子、石榴、佛手等;人物以男女娃娃为主,有站立式、睡卧式、爬行式、盘坐式等。捏好后,用红豆、黑豆安眼点嘴,用细齿木梳压出花纹。然后用急火蒸熟,再用各种颜色涂染点画,使各种形象乖巧可爱,栩栩如生,显示出民间妙手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七月十五蒸的花馍馍晾干后,又酥又脆。过完十五后,人们往往把花馍馍吊起来晾晒,干后用来给缺奶的孩子补食。用火烧酥后,香脆可口,是孩子们难得的零食。

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涞源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据说,元朝民族压迫之残酷,却是少见的。蒙古君主为维持其统治,将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划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是第一等,最受优待;色目人是第二等,仅次于前者,也是统治者依靠的阶层(色目人指西域各部族、国家的人,名称繁多,姓氏复杂,有“各色各目”,故称之为“色目人”);汉人与南人最受歧视,而以南人尤甚。汉人指原金朝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包括汉人、契丹人、女真人、渤海人、高丽人。南人则指原南宋统治下的各族人民。这四等人的界限是森严的。各重要的官职、军职,均由蒙古人充任,不足时则用色目人。汉人不得染指。法律规定,蒙古人可以打汉人,而汉人不得还手。汉人打死蒙古人,判处死刑,蒙古人打死汉人,只罚当兵去出征了事。蒙古统治者怕汉人、南人造反,各地都派驻了蒙古兵,一县之境,少则几千,多达二三万。这样,蒙古统治者仍不能安寝,又实行甲长制。据说,官府责令汉人、南人,十户为一甲,一甲养一蒙古兵。蒙古兵也就成了这十户人家的老爷。他们要吃香喝辣,还要童男侍候,少女陪枕,专横跋扈,无恶不作。百姓人人侧目,怨气冲天。蒙古人为防不测,就下令禁止百姓私藏兵器,将铁器都收了。可菜刀不能收,就规定几户只能合用一把。这样,蒙古人仍感不安,又曾在南方等地一度明令百姓,不准围猎,不准集会,不准集众说书唱戏,甚至夜间不准到街上行走,家家户户晚上不许点灯……。然而,防不胜防,百姓还是在忍无可忍的境况下起来造反了。从十四世纪流传下来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人们在蒙军监视下难以联络,老百姓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七月十五,他们在的捏面人里恶,就利用中秋节的时候,给各家各户分送去月饼。各户的月饼打开后,都发现有一纸条,上边有条命令:中秋之夜,尽杀鞑(d)虏(对蒙古兵的贬称)。这故事叫“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

这只是其中说法之一,另一种说法于长城有关,说旧时城墙(即长城)南北发生战争时,两边的人诅咒斗法的方式,因城北人人高马大,城南人咒城北人时就杀驴煮了连驴骨分食。城南人普通长的矮小所以城北人则捏面人吃以回咒对方。

在涞源的有些地方是“七月初一捏面人,七月十五吃面人”这个习俗来源于另一种说法说是很久以前,民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灾,那瘟神打算要人间一半人的命才肯罢休。真武祖师为了救人,化身为一妇人到民间教人们捏面人消灾,他传下神旨说:“七月初一人捏人,七月十五人吃人。”于是人们一进入七月就开始捏面人,到七月十五这天开始吃。到了这天,那瘟神见到人间一片人吃人的惨状,便信以为真所以就不再伤害人了,人们才得以摆脱这场瘟灾,此后每到七月十五,人们便用此象征性死亡来换取生命的法子消灾灭难。

现在我们已把七月十五当做一个喜庆团圆的日子,除个别农村仍有祭祀活动外,大部分人家都要在这天举家团圆,杀羊吃肉,城里或外地工作的子女也都要拿着礼品赶回老家孝敬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