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的婚姻习俗带浓厚的传统色彩。在过去的年代里,青年男女婚姻大都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的意见非常有限。男女双方的了解,大都是通过父母和媒人传递的信息。婚姻能否成功,父母的意见很关键。过去的婚姻男女双方从未见过面的很普遍。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迅速传递,男女自由恋爱以取代了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特别是父母之命已是可有可无。但,媒人的作用无法取代。媒人的牵线搭桥,传递信息的作用还相当重要,还有在婚礼中的衬托作用,至今沿袭下来。一般男女双方都各有一个媒人,这种形式称作大媒,有了大媒,男女都很风光。媒人多固然风光,但谢媒也麻烦,因此,两个媒人的形式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对于经常从事介绍人工作的人来说,由于长期走村窜户,对各地青年男女个人信息的了解相当熟悉,其在社会上的活动和语言沟通能力也很强,由于他们有丰富经验,就很能观察出每个人的特点,使其相对平衡,达到比较配对。如果是父母不了解外界情况,要给自己的孩子找对象,或者是青年男女要想找对象,都可以托媒人先给介绍一个,再自己进行双方了解。一旦双方自己有了沟通,媒人也可以帮助传递信息,或者有了不同意见进行调停。就是自由恋爱成功,都也要找个媒人,因为媒人在当地还有形式和门面上的作用,媒人在婚礼上是绝对少不了的,现在都把媒人称为介绍人。
农村的婚礼至今还沿用过去的形式。只是说有些形式要走(我们那里有句口头语叫做:万事要从礼边过。这个礼:可以是礼节,也可以是通常的道理)。具体执行情况则根据个人情况与要求而定。譬如:订婚彩礼,结婚过礼,女方结婚陪嫁(即嫁妆)。彩礼是婚姻契约。过礼和陪嫁既有实质部分,也有做给外人看的炫耀部分。如果谈的时间长,逢年过节互相走动送礼都很正常,男方送礼,女方回礼,这就叫:礼尚往来。直到谈婚论嫁。
过去的婚礼活动很繁复。这里把结婚,男方叫办酒,女方叫出嫁(或叫出阁)。从时间段上都各有名称,男方开始叫起媒,女到男家的正式举行婚礼叫正酒。起媒男女双方家里都开始了活动,男家要请客,组织迎亲队伍。这支队伍有:男方直系亲友(如姐妹,姑舅亲友,一般是女的去,人员不定),迎亲的鼓乐队和花桥,还有抬礼物帮忙的人(主要根据女方陪嫁多少而定),当然,这些抬礼的人还要把男方的礼物抬到女家。这些礼物主要是猪肉与面食糕点。猪头少不了,至于肉多少不定,面食糕点是司厨做的。
女方家也是很忙乎,也是请客,这些早来的客人,一般都是近亲亲属,是来给女的送哭钱的,女的在伴娘(一般是小姑娘和刚过门不久的媳妇,伴娘也有照顾新娘的作用,新娘有事不方便时,帮忙跑个腿,小姑娘当伴娘也有学习的意味)的陪伴下至少要哭一天一夜,有的迎亲远了哭一两天的也有,这时女的从哭开始到拜堂结束以前都不能吃饭,有时最多喝点水,因为吃了东西,如座桥行动一路都不方便。哭,也叫哭亲。哭到谁,谁就要给钱,给了钱新娘哭时就多说点好处,如果哭到谁不给钱或太少,新娘就会数落你许多不是,那么多亲朋好友在那种场合听着,面子上也很难过的去。所以,一般近亲去时都准备了足够的礼钱,至少不会失礼。给钱时都要先叫某侄女孙女,某姐某妹,再自报家门我是谁,说两句安慰话,把钱交给伴娘,送钱的一走,伴娘就会告诉新娘某人送了多少钱,新娘就会哭说亲戚的好处,一般都是说好的多。新娘的知心女友有时也会送钱,因此,新娘也会哭到。因为新娘哭时都是用手帕蒙着脸,别人看不见新娘,新娘也看不见人。
男方迎亲头天到,第二天花桥就抬着新娘启程。新娘上桥也有讲究,新娘由哭房转到堂屋正门,由自家的亲哥或亲弟背着,伴娘两边扶着,踩着红地毯上桥。红地毯从堂屋门一直铺到桥边。男方去过礼的人,就抬着姑娘家的陪嫁。陪嫁多少,根据女方经济实力而定,档次有高低。但其用品都一样,等于搬个家,全套是新的,摆在家里就可过活。每样陪嫁东西上都由女方家放着红包,由抬礼的人分拿。有时还会有一点小礼物。
花桥与鼓乐队都是专业的,是花钱请来的,要得有人请必须卖力气。鼓乐手来去都要一路卖力吹打,尤其在走村过店,或到家门,都要吹得十分响亮,更显喜气洋洋。
新娘走出门,女方家就没有什么事了。女方也会有一帮送亲队伍跟随新娘到男方。
新娘到了男方家,就会举行正式婚礼拜堂成亲,就算礼成。晚上闹洞房的习俗总是少不了的。闹洞房是没有长幼辈份的,谁都可以,说话做事就要比平时粗俗一点,当然,一般年轻人更放肆一点,老一点辈份高一点还是有所顾忌。如实在过火,媒人可去适当调停一下。如果遇上几个醉酒难缠之人,出点小小的不愉快也是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认识不同,婚姻形式也在不断趋同化,也不断有新的形式出现,区别于旧的习俗。有些旧的习俗在逐步淡化,有些旧习俗也在不断传承,并有所创新。但,追求个人自由,显示幸福热闹,荣华富贵,亲情和谐,始终不会变。
古氐羌文化
周武王姬发元年,前1046年,今广元、巴中一带的先民建立“昔阝”、“平周”两个氐族侯国,和一个羌族侯国“奉“。国都分别位于今昭化区石盘村土基坝、旺苍县东河镇、苍溪县歧坪镇,昔阝国辖管范围大约今绵阳的梓潼县、广元的剑阁县、青川县、利州区、昭化区,平周国管辖今广元的旺苍县、苍溪县,奉国管辖今广元的苍溪县歧坪镇至巴中的恩阳区一带。
古巴国文化
东周春秋时期周烈王姬喜六年,前370年,奉国被巴国所灭。
战国时期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蜀国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得势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苴侯求救于秦,蜀王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收了二国的礼物后,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顺道亡巴。秦惠王任巴公子为巴侯,置巴郡。宣告蜀、苴、巴三国灭亡。巴国共存在800余年。
至今在恩阳区石城乡仍有迹可寻古巴文化的历史印记。
红色文化
恩阳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红四方面军留有数处文物遗迹。现存红军旧址八处,遗址五处,石刻标语数十条。
建房习俗
建房,在旧社会为人生三件大事之首。民间建房,均要请“地仙”相宅。一般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地形进行选址,址定下来后,再说建修新房。恩阳席
恩阳的席桌俗称“八仙桌”,顾名思义,4个面只允许坐8人,每面坐2人。一般来讲,按辈分、尊卑、长幼、主随、远近入座。堂屋上席在“天地君亲师”牌位正下方,吃坝坝席的时候则东方为上或背靠主人家堂屋大门的一方为上。就餐途中,一般吃席吃光的主菜碗碟不得在未下席前撤走,特别注意的是,若是办丧酒则桌上再多的碗碟都不得重叠,是谓“犯重丧”,是大忌。若是女儿出嫁,媒人则坐在上席,在上菜时需对每个菜说句吉利话还要在掌盘内放零钱、茶食、糖果为妥。就餐结束如离开,则双手合十中间拿着筷子,作揖状说“慢慢吃”,然后把筷子平放到碗旁离席。
庙会
恩阳自形成场镇以来,月月有盛会。如正月龙灯会,二月文昌会,三月清明会,四月佛祖会,榨油业有华光会,打铁业有老君会,百货业有皮头会等等。
迎 年
迎年即迎接新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到二十四,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祭灶神、打扬尘、推灰菜、搅灰水馍、扯浆粑、蒸甜糕、贴春联和门神,忙得不亦乐乎。
说 春
每年冬至节前后,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能说善唱的“春倌”,他们头戴乌纱帽,身穿长衫,背着布褡裢,手拿一张红纸上有木刻印的来年日历,上角处刻有“牧牛图”,在农家院落说唱春歌。
过 年
过春节,恩阳老百姓普遍称之为过年,是我国人民最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都说“大人望挣钱,细娃儿望过年”,过年小孩特别高兴,不但吃得好,穿新衣,而且三十晚上守岁得压岁钱,初一还能得拜年钱。恩阳的龙灯会更是历史悠久,春节期间,白天晚上都有舞龙的,热闹极了。
拜 年
过年最开心的事就是领压岁钱了。每年年夜饭后,父母就会给娃娃压岁钱,也有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服才发压岁钱的。大年初一不能睡懒觉,早饭后,就蹦蹦跳跳的去给长辈拜年,一路跑一路喊:“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长辈们就会把准备好的钱放到孩子的衣兜里。
小 年
现在的人们,很少人提过小年的事了,过小年是正月十四,恩阳这个地方还在过这个传统节日,而且还保留了一些看似古怪但又非常有趣的活动,如:喂核桃树、烧土蚕、吆麻雀、咒老鼠等。
请 火 姑 娘
恩阳农村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有请火姑娘的习俗,人们以此预知一年的收成和人事的吉凶祸福等,虽然这种习俗没有科学依据,但确实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冀,一直流传至今。
元 宵 节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或上元节,古人称之为元夕。中国人素有元宵观灯、赏月、猜灯谜的习俗。恩阳也不例外,小孩趁这个机会玩耍,年轻人借赏灯约会。晚上,人们都早早地吃了汤圆,闹元宵去咯。
登 高 节
恩阳人过年有个特点,不把十六的高登了,这年就算没过完,一到十六这天,什么重要的事都先放一放,先把这山登了再说。下山时,人们还会采摘一枝小柏桠,别在胸前或插在头顶,寓意祛除百病。登高节也越来越成了恩阳人民的一个重大节日。
文 昌 会
恩阳月月有盛会,如正月龙灯会,二月文昌会,三月清明会,四月佛祖会,榨油业有华灯会,打铁业有老君会,百货业有皮头会等,而文昌会则是恩阳规模最大的庙会。它独具特色,融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商贸文化、码头文化为一体,是过去各地客商广泛关注且必定光临的盛会。
清 明 节
清明节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和最能体现“孝道”文化的传统节日,也是很重要的节气。恩阳过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主要是扫墓挂清,寻根追宗,机组思源,代代相袭。
药 王 会
恩阳青山环绕,秀峰耸翠,是人间仙境。慕名前来的高僧道士,在各个山头建起了寺庙。“药王”自然便是孙思邈了,善男信女一进庙堂就拜药王菩萨,作揖求愿。
端 午 节
端午节自然是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花样繁多。一般女儿女婿在五月初五这天,会背上自家的包子、酒、糖等回娘家,称为“送节”。
观 音 会
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的佳期。作为民间同庆的盛会,各寺庙都要隆重举办庙会。庆会结束后,转入斋堂宴席,自然也就是素席了,名曰“清福宴”。
月 半 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佛家称“中元节”,民间叫“月半节”或“鬼节”,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堂屋里放一张桌子,把给亡人们分别封写好的袱纸列在上面,再摆上水果、美食等供品,举行祭奠仪式,以表达对先人们的孝心和追思。
中 秋 节
中秋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是亲友团聚的日子,这一传统习俗延续至今。中秋吃月饼开始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恩阳人过中秋节特别讲究,早早地就备好鸡、鸭、鱼、肉等,准备丰盛的团圆饭。还会在屋檐下悬挂彩色灯笼,供上月饼和糯米糍粑。
重 阳 节
中秋刚过20来天,就是重阳节了。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很早就有过重阳的习俗了。据恩阳老人讲,重阳节来源于皇宫中一种让人长寿的秘方,就是每逢九月九日,插茱萸,饮菊花茶。从此,插茱萸,饮菊花茶的习俗就传到了民间。
腊 八 节
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用八种五谷杂粮加腊肉颗粒做成的腊八粥,吃饭时又可随意加糖加盐,那气氛、那味道会让你终生难忘。恩阳人还会炒上几碟小菜,打一壶老酒,与家人和朋友欢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