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四面钟”的由来


在和平路与哈密道的交口处,有个叫“四面钟”的地方。它是一栋两层高的灰色楼房,始建于1908~1910年之间,建筑面积429.5m2。砖木结构,在楼的转角处二楼顶建有一个钟楼,钟面分别朝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故称为“四面钟”。现在仍将“东北起兴安路、西南至新华路、西北起鞍山道、东南至沈阳道一带”,方圆约0.125平方公里路段称为“四面钟”。由此可见当年四面钟的影响。

早年,在天津市曾有三个“四面钟”。分别是:东北角、东站(老龙头车站)邮电局和现四面钟。因和平路(当时称旭街)的四面钟位于市中心位置,且在1916年旭街有轨电车(黄、兰牌)通车后,在此钟楼门前设立站牌,而得此名,从此四面钟逐渐成为了有方位意义的区域名。

在1898年,日本帝国主义根据同清政府签定的《天津日本租界条款》和《续立条款》的规定,在该地区划定了租界地。当时该地是一片洼地,和平路(旭街)也未建成。到了1902年,日本领事馆责成“东京建物株式会社”在此地大兴土木,相继开始了填土、修路、建房工程,至1920年旭街已初具规模。

为了进一步控制和奴役中国,日本帝国主义便在此地设立了总领事馆,至此,日租界逐步扩张到了:北起多伦道、南至锦州道,东起海河边(现张自忠路)、西至南京路(墙子河),包括海光寺在内的租界地,并在租界地内设立了总领事馆、警察署、银行(现址:锦州道与张自忠路交口处,机械总公司大楼,叫“三井洋行”)以及居留民团等统治或金融机构,界内还设有日本驻军(现海光寺、血研所、272医院等处),日本寺庙(现鞍山道与南京路交口处)、大和公园、日本宪兵队(现八·一礼堂和天津房屋鉴定设计院内),形成了名符其实的“国中国”。

起初,租界地刚刚划定,不很繁华,日本侨民不多,刚建成的四面钟楼楼下门脸房由中国人买下,做西药生意,名叫“德顺西药房”。当时天津西药房较少,此地因地点好,生意十分兴隆。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旭街北端又建起了中原公司大楼,专售日本货,南侧的法租界又建起了劝业场、天祥、浙江兴业银行、国民饭店等大型建筑,旭街和法租界的“杜总领事路”早已通了有轨电车;日侨也大量涌入,日本人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打算开设商店,而“德顺”此时因生意红火也不情愿搬迁,后来日本人找到了租界地领事馆,以“此地已被大日本国所征用,其商店、铺面应由日本人经营”为由,以强势力迫其搬出,“德顺”无奈,只得迁到了对面。“德顺”原址改为了日商经营的“槛(k?n)村洋行”,房产主为日本人叫槛村文吉。“槛村洋行”专营照像器材,也售欧美像机、胶卷等物。据史料载,该洋行名为商店,实为日本特务机关的秘密联络点,在“七·七事变”前向日军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情报,并为日军全面占领京、津地区做了大量的组织准备工作。

抗战胜利后,该楼又几易其主,先变为山西省消费合作社,销售救济署的剩余物资和清仓物资。解放后,四面钟楼逐步进住了居民,到“文革”前夕,该楼划归为原“二商局”,楼下门脸为“大丰收”食品店,后改为“康乐食品店”。四面钟在地震后被拆除,在2000年整修、改造和平路工程中,加固了四面钟楼,四面钟恢复了原貌,为和平路又增添了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