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滚揉(下)--让揉弦音色更优美


3.        滚揉的表现力。
 
揉弦的变化。揉弦有滚揉、压揉和滑揉之分,特色各异。单就滚揉来说也要富于变化,不能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的滚揉是单调的,缺乏表现力的。轻柔、重揉、迟到揉、先揉后不揉、先弱后强、先强后弱、弱-强-弱、强-弱-强等等,都是滚揉变化的形式。滚揉在力度、幅度、速度三要素的相互组合中也有丰富的变化(见掘作《浅谈练习揉弦的体会》)。这些变化要根据乐曲表达的要求来选择处理。我们应对不同的滚揉效果进行分别的练习,在熟练掌握后,把他们存储在自己的技术库里,可以在需要时随时调用。
 
揉弦的风格。揉弦技术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手工操作,在每个动作中作用力的传导、作用力的方向、距离、角度、力度的控制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在操作时与每个人的爱好、习惯、性格、修养、情绪的变化,以及对乐曲的理解等个人因素有关,不可能千人一面。演奏家在长期的练习和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揉弦风格,确定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自己的特色。例如于红梅的揉弦,柔美而细腻,含蓄而富有变化;许可的揉弦,大气而优美,华丽而淳厚,并且具有洋味(很接近小提琴的韵味)。作为业余爱好者,缺乏深厚的功底,我们要多听多看名家的演奏,仔细品味他们的手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汲取他们的艺术特色,提升自己揉弦的质量,积累自己揉弦的底蕴。使自己的揉弦更好听。
 
揉弦的韵味。同样的滚揉,在表现不同风格的乐曲时也要有不同的韵味。特别是地方性特点浓郁的乐曲更是如此。例如演奏江南风味的乐曲,就不能用表现北方风格的揉弦手法去演奏。两者在揉弦的力度、滚动的幅度、揉弦的频率等方面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我们用同一种滚揉手法来演奏,肯定会失去地方色彩的韵味。因此我们在掌握了滚揉的基本方法之后,还要不断的练习滚揉不同色彩的技巧,以体现出滚揉丰富多彩的韵味。
 
揉弦的情感。以上讨论的是关于滚揉的技术性问题。在实际演奏中,还有情感的附加。滚揉是技术,是手段,它是为乐曲的情感表现服务的。对乐曲的处理,首先要了解曲子的内容,情感的要求,然后再考虑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表现。把滚揉的技术赋予情感的内涵,揉弦才会具有感染力。声音是心声的流露,二胡的音色是心音的外化。不同的情绪演奏出的揉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带着忧伤的情感去演奏《喜送公粮》,滚揉的效果会成为被逼交租了。相反,用欢快喜悦的心情去演奏《病中吟》,揉弦的效果会不伦不类。因此,我们要重视对乐曲情感的处理,揉弦才能具有生动的表现力。
 
4.        滚揉练习的几个方法。
 
先慢后快。慢练是滚揉的基础。从手指的分解动作练起,反复体会指肚在弦上作球面滚动的感觉,控制滚动的距离、压力,与右手的长弓结合起来,从迟到揉到连续揉,聆听音色的变化。熟练后再逐渐加快。滚揉由慢到快也是一个关口,往往滚揉的频率一加快,音准、压力、手指的放松都会出问题,特别是手腕与虎口的支点要控制得当。练到快慢自如,稳定性、均衡性都过关了,音色自然就优美了。
 
先轻后重。只有轻柔才能体验滚揉的感觉,首先轻轻的滚,缓缓的揉,才能逐渐的长功夫。发现了问题也便于纠正。如果一上来就使劲滚,用力揉,根本就找不到滚揉的感觉,而且容易出毛病。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好纠正。轻柔的动作熟练了,巩固了,再加重揉弦,增加力度和幅度,并注意保持揉弦的音准,在演奏宽广的乐段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先上后下。上下是指把位。开始练习先在第一把位,有利于保持正确的手型。然后再练习中音区把位,注意指距的变化与手指滚动的距离控制,要和低音区把位的音色一致。到了高音区的下把位,难度会大一些。因为手臂下降,手型的角度需要调整,而且把位越下,指距越小,手指滚动的距离也要变短,这样才能与上把位从准-低的音波幅度相一致。揉弦的音色才能保持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