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属于自己的神坛


  实例一

  人物档案:

  夏仁厚(化名),男,70岁,退休主任医师

  夏老是一位骨科专家,退休后又被诊所返聘。夏老的工作比以前轻松很多,一来不做科主任了;二来不用天天坐班,一星期只上班三天,周一和其他专家一起联合查房,周二、周五出专家门诊。这样的工作量,对于夏老这个年纪很合适,既能享受退休后的悠闲,又能发挥余热。按说这样的生活是快乐而充实的,可是,夏老返聘后工作得并不顺心,因为堵心的事儿很多。最让他不快的是,他总感觉科里的那些大夫不像以前那样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了。

  一次,夏老在给一些大夫讲解他过去成功治疗的一个疑难病例时,有一位年轻大夫突然很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思路的治疗方案。夏老的脸色当即就变了,心想:“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才看了几个病人,就敢颠覆我的治疗方案,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夏老越想越无法忍受一个小辈对自己如此不敬,于是怒气直接对着那位年轻大夫发作:“别在我的面前逞能!大夫干一天积累一天经验,我干了四十多年骨科,我积累的临床经验,够你学习半辈子的了!”说完转身而去。此后,夏老发现来向他请教的人明显少了,好像大家都在有意识地避开他似的,这让他的心里非常不舒服。

  还有一件令夏老耿耿于怀的事。新的骨科主任上任后不久,组织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一个创新小组,专门讨论和研究诊治技术的革新。在这个创新小组成立前,骨科主任征求夏老的意见,并请他做顾问。可夏老很怀疑这些年轻人的能力,因而对此事很不屑一顾,一口回绝:“我是不会做这个顾问的。年轻人有什么经验?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本本分分地工作。” 夏老原以为这件事会因为他的反对而不了了之,没想到几天后这个创新小组还是成立了。虽然事后骨科主任向夏老解释说:“年轻人对这件事的热情很高,相信一定能调动他们科研的积极性。”但夏老听后却更加生气,觉得这分明是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

  专家点评:权威心理根源——权力腐蚀+传统礼教+传统体制

  美国老牌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丈夫曾死于斯大林政权的迫害。在谈到权力对人的危害时,斯特朗说过这样的话:“权力是会腐蚀人的。”不管这话从这位深受其害的女记者嘴里说出是否有偏见,但谁也不能否认:权力,作为至高无上的象征,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腐蚀性。

  加上在我国,儒家礼教的盛行又对权威思想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孔子在谈到如何治国时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又提出了有教无类论,鼓励平等竞争,讲究谁有本事谁上,谁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就起用谁。然而,尽管孔子说的君臣父子在当时的社会是为了明确人的责任和分工,强调人的权利和义务,但后来封建王朝的当权者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只强调了礼教中的等级秩序,却抛弃了有教无类中的平等思想。

  传统体制中的论资排辈也一再强化了权力的威严,各种政治运动也培养了人的从众心理和人们对权威的盲从性。这一切都从客观上助长了权威思想的猖獗,而对那些看重权势的人,权力自然成了他们的腐蚀剂,他们自己也做了权威思想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就像实例一中的夏老,退休后又反聘,本是件好事,但由于依然没有从权力的惯性中走出来,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因此,本该快乐的生活变得不快乐了。

  实例二

  人物档案:

  刘华(化名),男,68岁,退休国企干部

  刘华退休已经好几年了,可心里的失落感依然十分强烈。退休前,他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可以说权倾一方,过惯了呼风唤雨的日子。但在退下来之后,门前冷清了,电话不响了,每天接触的人除了老伴儿还是老伴儿,刘华觉得自己的心空了,心情非常压抑,脾气越来越坏,平时只要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对着老伴儿发火、摆脸色,还对老伴儿管头管脚,反正是什么事都得顺服他。

  刘华刚退下来的时候,就向老伴儿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她马上退出老年迪斯科队。原因很简单,“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又蹦又跳,不像话!”其实老伴儿参加这个老年迪斯科舞蹈队已经两年了,先不说她和队里的那些老姐老哥们处得很有感情了,更主要的是自从跳舞以后,她觉得自己的心情和身体都比以前好了。以往刘华工作忙,对这种事从不发表意见,可他一退下来却把小事也当事儿了。老伴儿没办法,只好向他妥协。接着,刘华又下了一道“圣旨”,要求老伴儿跟他一起学习书法,虽说老伴儿对书法一点儿都不感兴趣,但她还是听从了刘华的安排。

  长期以来,刘华不仅在单位里说一不二,而且在家也是相当威严的,所以老伴儿早已习惯了什么事都顺从他的意思办。而且,平时除非遇到比较重大的事情,否则刘华一般很少和老伴儿聊天谈心,对家务事也从来不闻不问,他总觉得自己做这些芝麻琐事有失尊严,即便是退休了也不例外。

  这天早晨,刘华的老伴儿准备出门去买菜,经过客厅时,她看到刘华正坐在沙发上抽烟,心想他总这样闷在家里,对身体不好,怎么也得出去活动活动、散散心吧,不如叫上他和自己一起去买菜。可她还没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刘华就已经火冒三丈了,从沙发上跳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说什么呢?让我和你去买菜?你竟然让我去做这些婆婆妈妈的事,这怎么可能!”老伴儿觉得有些委屈,忍不住小声回了句:“我也是为你好啊!再说我又不是请来的保姆,这些婆婆妈妈的事就该我做,你就不能做一点儿?”刘华还是第一次看到老婆跟他顶嘴,他最痛恨别人顶撞自己了,通常都是他凶别人,别人从不还嘴。所以这时刘华的火儿更大了,他一脚踢翻茶几,冲着老伴儿大吼:“什么时候轮到你对我发号施令了?”眼看着刘华的怒不可遏,他老伴儿再也不敢说什么刺激他的话了,连忙一个劲儿地向他赔不是,这才让刘华的怒火慢慢地平息了下来。

  专家点评:权威思想根源——权力腐蚀+男权教育

  有一种人,对他们来说,权威心理是表象,歧视女人才是根本。而且他们对女人的歧视并非发生在掌权后,即使没有权力,他心里对女人仍怀有潜在的鄙夷和敌对。这一方面来自于权力对他的腐蚀,不管他还在不在位,他仍是官气十足,认为我就是比你强,你就得听我的;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男权教育,例如,夫为妻纲,夫唱妇随。

  这种男人的特点是,他们看起来阳刚气十足,其实心里很脆弱,特别需要感情上的关爱。但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陷入到敌视女人的误区,他们亲近女人的正常需求往往伴随着恐惧感。他心里总有一种潜在的惧怕,认为如果我爱一个女人,她就有可能伤害我;一旦我给她爱的力量,她就会成为压在我头上的人。

  为缓解心里的恐惧,这些男人通常会在意识里削弱女人的力量。他暗自认为,如果他能剥夺女人的自信,她就会变得软弱,从此依赖他,离不开他,他就消除了被抛弃的恐惧感。于是他想呵斥她就呵斥她,想伤害她就伤害她。结果是,他们的女人不仅是他情爱的对象,这些紧张、矛盾的情感也使女人成了他恐惧的焦点。

  更有甚者,他对女人的歧视在其掌权时还有所收敛,因为那时他的恐惧可以在官场权威中得到缓解。反倒在退休后,他失去了手中的权力,心里的愤怒越发火爆,心里的虚空也越发厉害。就像实例二中的刘华,这种时候,女人自然成了他的出气筒,他也只有在欺负女人的病态中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与实例二中的讲述一样,现实生活中,很多男人都可以耍弄权威,也有很多女人似乎是自愿地服从了男人的权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歧视女人的男人看来,控制女人最有效也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彻底伤害女人的自尊。为此他们常对女人吼叫和谩骂,要么就挑三拣四,要么利用女人对批评的重视,不断地给女人以批评之辞。比如他们会说:“你太敏感了”“你太缺少女人味了”。他对妻子的批评听起来头头是道,在情在理,实际上潜含了男人对女人的鄙视和敌对。女人习惯了用男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而要求自己 “做一个好女人”,就成了男人享受女人的理由和女人自我失落的陷阱。

  生活中,面对男人的权威,很多女人都让步了。她们这样做无非是想维护自己的婚姻,换取家里的安宁。在处理男女关系上,适度的让步是必要的,但如果女人一味迁就,一味让步,自己的需求总摆在第二位,女人就很难维护自己的尊严了。重要的是,如果那个男人从本质上就歧视女人,即使你以完全的失尊来取悦他,他也未见得领你的情;相反,无端的顺从还会把他变成疯狂的“吸毒者”,把你自己变成他随意吞噬的“毒品”。

  实例三

  人物档案:

  杨明元(化名),男,69岁,退休公务员

  很多人在退位之后感到失落,但杨明元却正好相反,他说当年他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无官一身轻,终于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杨明元在退休前两年,就开始为退休后的生活做好了准备。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年轻时自学过口琴,据说吹得相当不错呢。不过,他最喜欢的是二胡,但因为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乐器,也交不起学费,所以就没学。后来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官越做越大,整天忙于工作,没有一点空闲时间,所以又没学成。杨明元说,他早就把这个梦想放到了自己退休以后,所以他对退休生活一直很期待。

  退休后,杨明元就开始跟着专业的二胡老师学习拉二胡。每天清晨和傍晚,他都要到附近的公园里去练习,因此又结识了一些擅长乐器演奏的老年爱好者。渐渐地,大家经常凑在一起练习、交流、切磋、演奏,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杨明元的二胡自然也就越拉越好了。

  后来,杨明元发挥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把这些乐器演奏爱好者都召集了起来,组建成了一支老年乐队,他又被大家一致推选为队长。从此,杨明元全身心投入到了这支乐队中,买谱子、排节目、筹划演出等等,他都要亲力亲为,并且还拉拢秘书出身的老伴儿为他们的演出写串连词。看着杨明元如此痴迷其中,老伴儿就跟他开玩笑说:“我瞧着,你这队长当的好像比局长还要过瘾啊。”杨明元听了哈哈大笑,风趣地回了一句:“这就叫‘官不在大,有权则灵’呀。”

  在乐队成立了一段时间之后,为了让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杨明元提议再邀请一些能歌善舞的老年人充实进来,这个想法得到了队员们一致的赞同。如今在杨明元领导下,集唱歌、舞蹈、演奏于一体的老年文艺活动队,名气越来越大,经常会受到邀请,参加各种演出。杨明元说他们这支队伍主要突出两个字:“乐”与“为”,即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专家小结

  如今对佛学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用禅的故事来阐明功德的真意,我们受益匪浅。

  菩提达摩是佛教的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公元527年,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梁武帝得知,急忙派使者把祖师迎到首都南京来。

  一见面,梁武帝就迫不及待地问祖师:“我自即位以来,大兴佛事,造寺庙,译佛经,刻佛像,供养的僧侣不计其数,我的功德将如何计算呢?”

  达摩回答:“并无功德。”

  梁武帝大惑不解说:“我做了那么多事,还一点功德都没有,为什么呢?”

  达摩祖师答道:“你所做的都是世俗的小果报,谈不上真功德,真正的功德是最圆融的智慧,最纯净的心灵。它存在于你的内心,它是无法用世俗的方法来计算的。”

  这个故事,和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不争之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六十八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意思是说,善于用人的人,在下人面前也很谦恭。这就是不与人争的品德,这样才能调动别人的力量,是适合天道的品德,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

  由此可见,真功德在于无功德,真权威在于无权威。面对如此谦恭的美德,相信那些“我权威,我做主”的狂傲者在认真反省后,也无法不触动,不羞愧。

  而重要的还不在谦恭本身,看了实例三的故事,大家肯定会有同感,原来谦恭不但能给人平和的心态和充实的生活,还能给人快乐的心情。

  同样是当过官的人,因为不在意官位,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杨明元退休后反倒在无为中获得了有为的快乐。这也是老子在《道德经》里倡导的“为无为”。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意思是说,有所作为,要当作无所作为去对待;做一件事,要当作没有这件事去对待。这样一颗平常心,与不造作、不张扬的处事之态,正是杨明元自得其乐的写照,也是很多退休官员追求的境界。

  专家忠告1:女人面对权威男人怎么办

  1、说出你的委屈和压抑。

  2、列出他对你的贬损和谩骂,也列出你对自己的正确看法。

  3、该干什么干什么,不拿他的错误惩罚你自己。

  4、适当地冷淡他,让他尝尝没有你的滋味。

  5、有自己的兴趣和寄托。即使人到老年不可能有大改变,你仍要在包容他的同时有自己的寄托,以便在心理上释怀。

  专家忠告2:如何修为真功德

  1、把自己摆在年轻人的位置,体会将心比心。

  2、对着镜子教训自己,体会被教训的滋味。

  3、每天到公园去散步,感悟自然的平和。

  4、面前放两碗水,一个满碗,一个半碗,体会谦受益,满招损。

  陈非子简介

  自由作家,心理学者,婚恋问题专家。

  曾在西班牙L&A公司任首席代表。后赴西班牙、澳大利亚工作和学习。

  自1998年至今,出版六部婚恋原著畅销书《苏醒的伊甸园》、《创造伊甸园》、《快乐女人》、《智慧女人》、《发现女人》、《男人是个坏东西?》及相关随笔和心理分析250余万字。

  以生动的文采和人性的思维方式赢得时尚婚恋专家的赞誉,并通过独特的心理治疗让众多不快乐女性变成了快乐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