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上世纪60年代前的22岁即已走上社会,成为“工薪阶层”一员。而老伴作为中学教师,退休后工资也一直保持低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谈“俭式养生”(以下简称“俭养”)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第一,长期保持高昂的工作情绪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比如,我的工资很低,虽经过多方努力,工资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但我把这件事情看得很淡,始终保持一种寻常的心态。
第二,我自幼家庭经济拮据,生活困顿。多年的困难生活使我养成布衣素食的生活习惯,且沿袭至今。
第三,“俭养”应弘扬从小养成的不抽烟不喝酒的好家风和好习惯。我还经常告诫年轻人,远离酒,也不要羡慕他人用抽烟的方式来兴奋神经和显示“气派”。
第四,我喜爱读书,还经常挤出一定时间用于体育锻炼。从舞动拳脚、俯卧撑到玩单、双杠和跳箱,都是我常态化的锻炼项目。我感到“俭养”贵在因陋就简,无需在运动器材上付出更大的花费。
第五,我有“鼻中格弯曲”和“扁平足”两种先天性不足,但决心练就一身走远路的硬功夫。1993年~1994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荔枝沟镇打工,工休日必须步行去7公里外的市内,就连去更远的安游镇、亚龙湾、羊栏镇也同样。退休十多年来,坚持走路上下班,使我的腿部肌肉非常发达,步行10~20公里往返的路程一般不在话下。
第六,1972年底我因患恶性肿瘤住院并手术。不料在手术过程中创口感染,出院半年后又不得不做了第二次手术。按医嘱,出院后,每天静注一只“抗癌锑”和“环磷酰胺”。如此五年后,小肘以下的静脉血管全部硬化了不说,还落下了“脾虚”和“肾虚”的毛病。前者使我转患为多年难以治愈的慢性肠炎,还有“血栓外痔”。去年“便秘”又“崭露头角”,后来又患前列腺病。对于前者,我尽量在主食上增加粗粮的份量,科学调配日常饮食。对于后者,去冬曾买过几斤生栗子,每天清晨一枚,症状有所缓解。
第七,近年来我又检查出患有“高脂血症”。一开始,我不大相信,因为我在40岁时得知体内胆固醇已经饱和之后就一直基本吃素。但是我一向吃盐过多,还有就是我吃饭饥饱不均,暴饮暴食。一个时期以来,我已不再追求“不饱不撂筷”,再不让老伴做菜时一再加盐了。至于降血脂,首先要少吃运动性脂肪。今春,我已按50g/天服食燕麦粥以降胆固醇,现还在践行。此外,我每天不定期吃蒜苗。我想,这和吃大蒜一样,能起到“舒张血管,化解血小板过度集聚并阻止胆固醇生物合成和抗氧化”的作用,我还经常吃苹果、洋葱、胡萝l、等果蔬。
第八,我推崇“要想身体好,杂食最重要”的养生信条。我读了不少与养生相关的书籍。其中不乏食物间不同的搭配相忌。我认为,只要食物间互无相忌就可以放在一起煮。比如,一份大米与1/3的玉米(我用玉米面代替)同煮,可使大米的蛋白质吸收率由58%提高到71%。每天50g的燕麦不够我吃一顿,若用在早饭并且非米面同食,那么同煮1 50g杂粮比较合适。显然除50g燕麦+75g大米+25g玉米面=150g粮。这就是我目前早餐的主食。其中,燕麦较难煮烂。我一般在前一天晚上,将称好的燕麦米用冷水泡上(若同时改用沸水泡,效果会更好),然后燕麦米与大米以及玉米面合煮,粥的口感会更好。另外,粥里还可以加煮土豆块,或加入适量海带、海鲜,甚至枣或坚果,样数越多越好。
第九,如今可供养生的食品,一般价格都比较高。怎么办?我的原则是货比三家,择廉而选之,且要每日少吃。比如,买蜂蜜,每次买10斤,每天清晨呷两口,足够一年用。
第十,作为“俭养”人,不仅不应迷信旧的传统观念,而且敢于向错误的传统观念挑战,从而走出一条“创新”路。这就是相信科学,严格遵医嘱,并在实践中验证既定结论的正确性,以便从中发掘出新的规律,为更多的“俭养”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