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一个破坏老人健康的主犯


  什么样的情况才属于便秘呢?人们常说的便秘是指大便较硬、一个星期大便3次以下、大便的时间较长、大便以后仍不痛快。在这些症状中有两三个同时发生且持续3个月以上才能称为便秘,只有其中的一个症状不能叫便秘。其实大便的次数不是最重要的,大便的次数虽少,可是便得比较痛快就不能称为便秘。

  为什么会出现便秘呢?

  问题1 肛门括约肌紧张

  当大便到了肛门附近时,正常人的肛门括约肌会松弛。不过有些人是例外的,在这些人的体内无论直肠内的大便如何多,肛门也开不开,这与大便的习惯、环境不好,经常受到抑制有关。平时老憋大便会引起神经组织控制失常、直肠扩张异常,常称此型便秘为出口关闭型便秘。患这种便秘的人一般上厕所的时间很长且便后不舒服。一般正常的女性突患便秘时大都属于此型,临床上多认为该种类型的便秘多与精神与心理因素有关。

  对策:通过锻炼扩张肛门

  对于这种类型的便秘最根本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肛门扩张疗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提肛运动,每天80~100次,每次3~5秒,这是一种练习打开肛门的有效方法。不过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练习时很奏效,停止练习后便秘会再次复发。原因是患者自己锻炼一段时间后便秘得到改善,就不再坚持锻炼而引起的,所以有人认为这种方法不是一种完全彻底的方法。但多数的专家则认为这种方法比服用药物要好得多,是迄今为止治疗出口关闭型便秘最好的方法。

  问题2 肠道蠕动能力减弱及大肠无力

  肠道蠕动能力减弱引起的便秘,称为无力型便秘。排便的时候就像挤牙膏,所以当肠道蠕动有问题时,会直接导致大便的排出问题。

  肠道蠕动减弱主要原因是支配大肠运动的神经异常。神经异常的原因有几种:先天性神经异常、肠道内肌肉功能异常、激素代谢异常,另外由于便秘经常服用导泻药引起肠无力症也是原因之一。这些因素使得大肠运动减弱,大便呆在肠内的时间延长,水分被反复吸收,于是产生了硬邦邦的大便,这种便秘常见于老年人。现在许多女性为了减肥或美容长期服用泻药,她们认为天天排便才能对皮肤好、对身体好,这是错误的认识。据报道,长期服用泻药10年以上者多同时患有肠无力症。

  对策:查明原因再吃药

  为什么刚开始时吃便秘药有效,但最终还是没法治愈呢?这是因为服药的人缺乏医学常识造成的。不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便秘就随便乱用药,这样不仅不能治愈,还会引起肠道调节能力的下降、损坏肠神经,发展成慢性便秘。一种便秘药不管用了,再换一个比它更强的,然后是更更强的……最后什么药都不管用了。原先的便秘加上肠无力症,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在服药前应该先去诊所查明便秘的原因,然后根据自己的类型对症治疗。

  问题3 大肠敏感症——肠痉挛性便秘

  肠怎么可能痉挛呢?你不相信吗?可是由于肠痉挛引起的便秘占全部便秘的30%~40%。常见于年轻人、中年人,尤其见于精神压力较大以及神经敏感型的女性。肠痉挛型便秘是因为肠敏感导致肠运动不规律而发生的,与肠无力症正好相反,此型是因为肠道的蠕动太强,以至于痉挛导致排便障碍。

  对策:释放心理压力,改变饮食习惯

  大肠敏感症是由于肠道的运动不规律、不协调引起的。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收缩不均衡引起两边同时运动,导致大肠排不出大便。

  对于患有大肠敏感症的人,要学会善于释放压力、调整心情,精神要放轻松一些。还要改变饮食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及其他一些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品。

  问题4 疾病带来的便秘

  别小看便秘,它有可能是某种严重疾患的前驱症状,这时大便经常含有血和粘液等物质。最具代表性的是直肠癌,直肠癌是直肠、结肠等部位生长的肿瘤。患直肠癌时肠的内腔变窄,排不出大便引起便秘。另外,与直肠毗邻的器官里发生肿瘤时也会压迫直肠产生便秘;患糖尿病与甲状腺机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时,由于全身抵抗力低下也会产生便秘。

  对策:尽快治疗

  由疾病引起的便秘最好尽快治疗。怎样区别习惯性便秘和疾病引起的便秘呢?首先可以采用食疗和运动疗法进行治疗,若久治不好且大便中含有血与粘液,另外还伴随有头痛等症状时应该去诊所检查,尤其对于那些处于癌症高发年龄的中老年人更应该注意。

  特别提示:这样的便秘最凶险

  有些便秘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疾病,如不及时诊治,可能是后悔莫及。

  ·便血或黑便

  可表现为黑便、便后滴血或鲜血便,血可与粪便混或不混,主要视出血部位高低、出血量多少而定。此种症状常提示便秘者患有肠部息肉、炎症、溃疡或肿瘤。

  ·贫血和消瘦

  这类患者患便秘时间较长,体重明显减轻同时伴有贫血症状,如面色恍白、全身乏力等。多数患者常能适应而无不适感觉,但在便潜血实验中会发现慢性失血。这种症状和体征常提示患者可能患有胃或肠道肿瘤。

  ·腹痛和包块

  不少患者排便之前常有轻微左下腹疼痛,多于排便后消失。但若腹痛持续存在,程度重,排便后不消失,而且还可感觉到包块出现,则常提示有肿瘤、肠道粘连或神经肌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