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健康老人的生活报告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带病期及生活不自理期越来越长,诊治费用已成为老年社会保障中资金增长最快的项目,对国家建设、社会稳定带来很多潜在的影响。因此,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北京市“健康老人”的基本情况,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合作,于2005年7月A8月对参加第二届北京市“健康老人”评选活动中选出的一万名“健康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包括基本状况,行为、生理、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功能与保障状况三个部分。在分析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又与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一次性抽样调查相对比,发现这些评选出的北京市“健康老人”在基本状况,行为、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及保障状况等方面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调查的“健康老人”的平均年龄为74.81岁,最低年龄60岁,最高年龄104岁,年龄分布特征是以70-79岁的老年人口为主;男性、城市的“健康老人”居多;多数“健康老人”接受过中学及以上的教育,男性、城市、年龄较低的“健康老人”教育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健康老人”已退休或离休,但有四成多的农村“健康老人”的子女数以2个和3个居多;接近半数的“健康老人”的居住方式为和老伴一起单过,其次是和子女同住;大部分“健康老人”自评经济情况一般,“健康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为离退休金。

  ——“健康老人”普遍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生理、心理状况都比较好。主要表现在:“健康老人”很少有抽烟或经常喝酒的嗜好,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健康自评的三个等级“一般”、“很健康”、“非常健康”中,超过一半的“健康老人”自评“一般”,接近四成的“健康老人”自评“很健康”,低龄、男性的“健康老人”健康自评较好;“健康老人”比普通健康老人患慢性病的比例低;在自评是否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时,有四成的“健康老人”回答“没有老”,其余六成则认为自己“老了”,高龄、农村的“健康老人”更容易自评“老了”;在认定多大年龄才算是老年人时,“健康老人”比普通健康老人平均延后11年(“健康老人”评价男性、女性“老了”的年龄分别为75.3岁和71.8岁,而普通健康老人则认为男性、女性“老了”的年龄分别为64.3和60.1岁),这说明“健康老人”比普通健康老人心态年轻;调查还发现,“健康老人”的孤独感小于普通健康老人;“健康老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好;多数“健康老人”认为自己不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健康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评价也好于普通健康老人。

  ——“健康老人”的社会功能状况良好,可以较好地适应社会,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健康老人”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大部分“健康老人”愿意参加社区活动,而且表示愿意带头向上级反映社区老人的困难。“健康老人”的生活保障状况如下:配偶、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等家庭成员是“健康老人”最主要的生活照料者,由此可见家庭支持在其日常照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数“健康老人”有诊治保障,但城乡差别较大,农村“健康老人”看病更依赖子女资助:大部分“健康老人”表示对生活保障(生活照料、经济供养、诊治费用三个方面)“毫不担心”或“不太担心”。可见大部分“健康老人”的生活都比较有保障。

  “健康”或“健康的”一词的涵义,在不同时代有很大差异。最初人们认为“健康”只是就躯体状态而言,而对精神健康则知之不深。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的章程中给“健康”下了一个经典式的定义:躯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善状态。以此为依据,现代的韦氏大词典对“健康”的新解释为:“人类生理和心理.躯体和精神的良好状态”;并把“健康”的这一解释进一步引申用于说明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健全和充满活力。所以,北京市评选的“健康老人”的标准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躯体健康的衡量。由于这些活动大多采取老年人自愿报名,然后由专家组评选的形式进行,所以这有两个先决条件——首先只有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有足够的了解并有较为充足的信心;其次对这种形式的评选活动有足够的兴趣;然后还要经过活动所要求的健康标准的筛选。所评选出的“健康老人”不但健康状况良好,而且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所以他们不但是老年人群体,实际上也是健康老年人群体中特殊的、活跃的一部分。从数据分析结果所示的“健康老人”的特征来看,他们是老年人中的“优势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掌握着相对较多的社会资源以及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信息渠道,这使得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社会整合程度。所以,他们具备了成功老龄化定义中的“成功老人”的特点。“健康老龄化”和“成功老龄化”的目标都强调了老年人健康和“参与”的重要性,所以对这一部分老年人群的研究具有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评选出来的健康老人树立“榜样”,从而倡导健康合理的生活理念,发挥健康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作用,促进老年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