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运乾 董新平
72岁的朱秀珍,是一位退休干部,家住石市长安区。老伴患脑溢血半身不遂已经20多年了,要时常住院治疗,所以年过七旬的朱秀珍仍然在外打工。挣点儿钱,朱秀珍就会存到银行,以备老伴看病急用。
2008年,朱秀珍又像往常一样,到家门口的建行存钱。一位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一款“红双喜”理财产品。“她的穿着和银行工作人员一样,我以为她也是银行工作人员。”朱秀珍说,这位工作人员说这款理财产品利息比定期存款高不少,只需要每年存5000元,连存3年。“这不就是零存整取吗,而且利息还高。”于是她买了这款理财产品,并且连续存了3年。2009年2月,朱秀珍手里有些钱,她又去这家建行,购买了“红双喜”理财产品。只不过这次是每年存1万元,要连续存5年。
去年7月,老伴住进了诊所,需要交住院费,朱秀珍想起了自己当初存的那15000元钱,她去银行取钱,工作人员却让她去某保险公司。朱秀珍这才知道自己买的是一款保险产品。她找到保险公司,却被告知这笔钱10年之内不能取,如果现在取,不仅没有利息,还要扣1000多元的手续费。朱秀珍一听傻了眼。她托关系找熟人,最后只把15000元本金要了回来。
过了两个月,朱秀珍有两位亲人先后查出患癌,急需用钱。朱秀珍又找到保险公司,想把第二次买的“红双喜”理财产品取出来,这时她已经存了4万元。她得到了相同的答复,只不过这次要取的话,本金要损失3000元。这可把朱秀珍气坏了。她回家仔细查看合同,发现合同里面确实有这些条款。朱秀珍有些茫然,她一直以为自己办的是存款,根本没有仔细看过合同。朱秀珍说,当初工作人员“忽悠”她买保险时,根本没说要存满10年,提前取还会损失本金。如果工作人员提醒一下,即便利息再高,她也不会买这款理财产品。
这都是“救命钱”啊,为了把钱要回来,朱秀珍几乎每周都要请假去保险公司理论,一连交涉了5个多月。今年2月,保险公司终于把4万元退给了她,当然没有任何利息。
“存款变保险” 老人投诉多
河北省消协投诉与法律事务部吴惠卿主任说,近几年,省消协经常接到类似的投诉,受害者大多是老年人。老年人的理财途径窄,又盲目追求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而保险从业人员迫于任务压力,再加上素质不高,是造成“存款变保险”的两大原因。
吴主任提醒,银行存款与保险公司的票据不同,老年人需要注意识别,并保存好证据。另外,相关监管部门应该负起职责,加强这方面的监督管理。
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的张庆月律师介绍说,消费者若因销售人员的夸大、虚假宣传使自己误买甚至是错将存款变成保险,消费者可凭证据通过以下5种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与银行和保险公司协商退款;
2.请求当地消协调解;
3.向银监会、保监会申诉;
4.根据合同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新闻链接
保监会拟禁止
向老年人销售期缴产品
针对中老年人群屡屡被销售误导,近日,保监会已向各家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规范银邮保险代理渠道销售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不得向70岁以上老年人推荐任何保险产品,不得向60-70岁年龄段的老年人推荐期缴型产品。
“一旦发布正式文件并实施,那将是对销售误导一记重拳,中老年人被误导的现象将大大减少。”一家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如此说。 据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