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补钙不如防止“骨丢失”


  全国骨质疏松学术会议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已高居流行病中第六位!我国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16.1%,其中男性为11.5%,女性为19.9%。

  传统观点认为,服用钙片及维生素D有助于防治骨质疏松,大夫们也一直用这种方法指导病人。然而,美国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却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

  这项研究对36828名50岁以上的健康妇女进行了历时七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减少坐骨骨折方面,是否服用钙片和维生素D,效果没什么差别。服药与不服药的两组女性坐骨骨折率均降低了29%,分别为1‰和1.4‰。其中,60岁以上受调查者坐骨骨折率降低了21%,降至1.9‰和2.4‰。服用钙片和维生素D的妇女患肾结石几率却比不服用者高0.5‰,至于直肠癌,服与不服未见任何区别。

  研究人员认为,不服药也可降低骨折发生率,说明心理暗示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与其说钙片和维生素D发挥效用,不如说心理暗示发挥效用。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服用钙片及维生素D对治疗骨质疏松作用甚微,还会提高肾结石患病率。另有研究报道,高钙补充还会导致异位钙化、动脉粥样硬化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专家认为,中老年人补钙不如防止“骨丢失”。因为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光补钙是无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在人的一生中,35岁以前,骨骼中的“骨形成”多于“骨丢失”;而到了45岁以后,“骨形成”却少于“骨丢失”,骨量大量流失,导致形成骨质疏松症。研究已证明,雌激素不仅可以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还可明显地抑制破骨细胞。

  雌激素水平的显著下降将伴有成骨细胞的向下调节,胶原合成减少,这种连锁式的下降导致骨形成过程减慢甚至停止;破骨细胞增殖活跃,使骨质大量丢失。女性绝经后每年骨密度约下降2%,每天丢失钙约25mg,照此计算,15年后总共丢失约137g钙,占其骨钙的11%—12%。研究发现,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有关钙制剂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法,经过上万次临床研究,无法证实钙能有效地预防骨量减少。妇女绝经早期即使高钙补充也无法减缓骨量的丢失。

  专家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光照、活动量、负重情况、钙的摄入量、饮食习惯、有无烟酒嗜好等因素有关,但主要还取决于年轻时的骨量峰值及此后的骨量丢失率。单纯补充钙剂只有轻微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正确的方法是:提高骨骼对钙元素摄取率,降低骨丢失,否则任何补钙都是徒劳。

  雌激素替代疗法是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中应用较多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补充雌激素来抑制骨吸收,尤其在妇女绝经后骨质快速丢失期疗效最为明显。研究发现,雌激素加钙比单纯使用雌激素的效果更好,提供足量的钙可减少雌激素用量。如果用大豆异黄酮来提高女性雌激素水平,更安全。

  运动疗法对防止“骨丢失”也有明显效果。负重使椎体骨矿物质含量增加,成骨细胞合成胶原数量增加。人体骨骼在受到压力时会制造出新的骨细胞来进行自我强化,因此适度的锻炼或体力劳动有助于减轻骨质疏松症,提高骨骼对钙元素摄取率。

  专家建议,老年人应常到户外走走,除可活动筋骨外,还可接触阳光,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改善肠道对钙的吸收,进而减少骨质的丢失。

  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会造成骨质疏松。吸烟会使血中的骨质溶解;过量饮酒会使体内的钙从尿中排出;生活中嗜好饮咖啡,会加剧体内钙的缺乏;过多食用含钠盐食物,也容易导致骨质减少,要节制或戒除不良的生活方式。

  总之,中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重点应该防止“骨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