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变老为不得已,人变老亦为幸事。年老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成为智者的可能性变大了。
一般人认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年轻人才具备的,其实不然。智慧需要经验和洞察力作为其基础。年轻的时候处于摸索和积累的阶段,在人生的舞台上调弦、定音、谱曲,到晚年才能展现出丰富的人生交响的完整乐章。拿世界公认的“聪明人”一一诺贝尔奖得主来看,年龄最长的两人均为87岁,他们是动物学家卡尔·凡·弗利施(Karl Von Frish,1973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和病理学家佩顿·劳斯(PeytonRous,1966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在1901至1991的90年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平均年龄为67.4岁;文学奖次之,为63.7岁;物理奖最年轻,50.9岁;在所有颁奖学科中至少有一位得主的年龄超过80岁。邓小平在七十多岁高龄时提出了“一国两制”这样极具创造性的构想……这个世界因老年人点燃的智慧之光而变得更加明亮和灿烂的例子还少吗?仅仅因为人变老了,不在职了,就甘于埋没自己的创造力和灵感,实在是没有一点道理的。
大脑是极富于“弹性”的,在受到激励后,大脑的树状神经细胞可以长出新的分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某些大脑功能不但不会削弱,甚至比年轻人的还要好用。前几十年的生活体验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为脑力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长寿,则为其提供了最关键的因素——时间。如果一个人只活到50岁,其大脑的潜力就没有机会得到充分发挥;如果他能活到100岁,大脑细胞就能把经验和知识与而后50年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大的智慧;如果他还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这个人的智慧就会更加宽广和深邃。
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保持智力有极大的作用。世界上无数的例子证明,智慧不仅提升生活的质量,同时也能延长自己的寿命。对身边、世界上什么事都有兴趣,对新鲜的东西永远富有好奇心,什么知识都想学点,喜欢的东西就学得精点,乐此不疲,这种态度和方法就是生命力的体现,本身也是长寿的动力。
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能力有三种基本形式:体力、智力和经济能力。在笔者看来,到了老年,智力在排序上应为第一。体力会逐渐下降,经济能力大体上是个较为恒定的“数值”(退休金),而智力则可以随着年长而变得愈加丰富和活跃,因此也是一个人能够完全自己把握的,套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语:“我的智慧,我做主!”
活一天,学一天。年长一天,智长一天。寿者智,智者寿也。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