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在河北迁西县境内西北50多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座雄关险镇。它是明长城蓟镇的重要关隘,雄踞在滦河河谷,左右皆高山对拱,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多次发生大战,尤其到了明代,战争逐年升级,厮杀更为惨烈、频繁。到了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曾在喜峰口大败日军。
喜峰口雄据滦河河谷,左右高山对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在燕山山脉首建的32座重要关隘之一。因战事频繁,历代又都不断地修建、巩固其防御体系。喜峰口长城建筑别有新意,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喜峰口分为关城和城堡两个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围的盆地里,四面用条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墙有两丈多高,关门上建有13米高的镇远楼。关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临山一面靠河,由“日”字型的三道套城组成,关与关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砌墙连成一体。城墙的六个接触点均设空心敌楼,西城墙又与万里长城主体相通。古时无论是车马、行人,入关城都要通过三道门,可说是戒备森严,确是金汤之固。从山上俯瞰喜峰口,更有奇特景致。喜峰口关城部分被淹没于水中,水面上仅露出一小部分残墙断壁:长城顺着逶迤的山势一直伸向水岸边,便俯身扎入水中。在水里爬行一、两公里后又从对岸冒了出来,顺着山势蜿蜒爬上山脊,向西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这段入水长城真像是一条巨龙俯身汲水,之后又仰首向上升腾。水下长城的形成是由于为了防止滦河的泛滥,1976年引滦入津建成潘家口水库,喜峰口的关城便被淹没于水中,只有到了枯水季节,才能露出关城残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