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热贡艺术之乡-同仁


[青海]热贡艺术之乡-同仁   "同仁",藏语称"热贡"。14-15世纪,藏传佛教传入同仁地区,坐落在热贡隆务河畔的吾屯上下庄、年都乎、郭麻日、尕赛日等自然村的藏、土族群众,顺应喇嘛教的兴起,寺院建筑的不断扩充和装饰,兴起了主要为宗教服务的绘画、雕塑、石刻等艺术,称之为热贡佛教艺术。在17世纪中叶,这里已经成为"人人会作画,家家以艺术为业"的画乡,故又称吾屯佛教艺术。“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艺术流派。数百年来,这里有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其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到,都为其它藏区所少见,故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而同仁地区在藏语中称为“热贡”,因此这一艺术便统称为“热贡艺术”。
公元十四世纪前后,藏传佛教开始在同仁地区流传,至十五世纪以后,随着萨迦派,继而格鲁派[黄教]的迅猛发展,各地区大兴寺院 ,遂使大量藏族、土族僧俗投入到绘塑佛像、装饰寺庙的活动中。据[清]乾隆《循化志》记载:“永乐四年[公元1470年]明初立河州卫,分兵屯田,屯兵之初,皆自内地拨往,非番人也”。故今有日吴屯者,其先盖江南人。亦有河州人。历年既久,衣服言语,渐染夷风,其人自认为土人,而官亦之为海民;他们多擅匠作,并康复中原佛教艺术,在投身寺院营建中,为了适合藏传的佛教的需要,他们积极向传入热贡的西藏佛教艺术学习,在学习藏教艺术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鲜艳瑰丽、精巧细腻的独特的艺术风范。
几个世纪以来,热贡艺人四处作画,足迹遍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内蒙古及国外的印度、尼泊尔、泰国,蒙古等国,给这些地方留下了数以千计的精美艺术品,得了很高的声誉,并从西藏绘画艺术、四川甘孜木刻佛画、敦煌壁画和国外的同类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因而技艺日臻娴熟,影响日益扩大,在中国西南、西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久负盛名。
在分类上,热贡艺术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即藏语称唐卡 )雕塑(泥雕、木雕)、堆绣(刺绣,剪堆)、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主要有释迦牟尼传、菩萨、护法神、佛经故事及仙女之类的佛像。
热贡艺术早期的作品手法粗放古朴,分彩单纯,绘画带有曲型的印度,尼泊尔风格。其笔调雄迈,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生动传神,画面给人以雄浑、搏大之感。至十七世纪中叶,热贡的匠师们技艺日趋精到,线描简练流畅、刚劲有力,采用工笔重彩,设色清新浓重、匀净协调,所画人物形神兼备,画风趋向华丽、精细,同时开始注重线条而不是画面的装饰效果,成为热贡艺术承前启后的辉煌鼎盛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很多早期、中期优秀的绘画作品已不复存在。但现在仍能零星地在年都乎、吾屯、尕沙日等村的寺院里见到早、中期匠师们留下的气势宏伟的巨幅壁画和技艺精湛的唐卡。

十九世纪以后,为热贡艺术的近期,这个时期的作品色彩鲜艳,笔法细腻,特别注重 装饰趣味,同时大量使用金、银作原料,使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和热烈的气氛。近期的代表人 有更藏、尖木措、夏吾才让(本世纪40年代曾受聘协助张大千大师赴敦煌临摹壁画),他们的作品构图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严谨又不显刻板,色彩鲜丽和谐,富于装饰性,画面既有一种统一感,又显得生动活泼,艺术效果不同凡响。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艺术中一个流派区别于其他藏区的艺术,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

热贡艺术在它产生至今的几百年的历史中,逐渐提炼、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 艳亮,富于装饰性,充分展现了线条的节奏感、运动感和立体感,强调了整体的完美性。其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 体现了藏族人民勤劳的智慧和灿烂的文化。热贡艺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枝瑰丽的奇葩,许多作品在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广州、深圳、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展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和高度的评价。
藏传佛教艺术给 中华古代文化艺苑增添了新色,热贡艺术就是这个百花园中的一朵夺目的奇花。热贡艺术家们通过无以伦比的艺术 和几百年漫长的历史踪迹,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是藏族不同地区之间、藏汉民族文化之间交相辉映、互影响的产物。我们相信,热贡艺术一定能从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吸取精华,不断创新,使这一璀灿的“明珠”大放异彩。